茶馆与茶文化
说到茶馆,是少不了从老舍的《茶馆》说开头的。无疑《茶馆》里折射的中国茶馆文化,也算在老舍的笔下,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所谓“茶馆”在旧时的中国,在现时的中国,都不仅仅是个饮茶的场所。无论什么时候,也许是自打有了茶馆,茶馆承担就不是单纯的饮茶功能。套用一句现在的流行用语——茶馆从来就是一个信息交流的集散地。当然,总也是不能排斥茶馆的“正功能”—休憩、消闲、喝茶……再加一句北京话的说法——找乐子。
我们就不妨从老舍的《茶馆》开始:
幕启:这种大茶馆现在已经不见了。在几十年前,每城都起码有一处。这里卖茶,也卖简单的点心与菜饭。玩鸟的人们,每天在蹓够了画眉、黄鸟等之后,要到这里歇歇腿,喝喝茶,并使鸟儿表演歌唱。商议事情的,说媒拉纤的,也到这里来。那年月,时常有打群架的,但是总会有朋友出头给双方调解;三五十口子打手,经调人东说西说,便都喝碗茶,吃碗烂肉面(大茶馆特殊的食品,价钱便宜,作起来快当),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了。总之,这是当日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事无事都可以来坐半天。
〔在这里,可以听到最荒唐的新闻,如某处的大蜘蛛怎么成了精,受到雷击。奇怪的意见也在这里可以听到,象把海边上都修上大墙,就足以挡住洋兵上岸。这里还可以听到某京戏演员新近创造了什么腔儿,和煎熬鸦片烟的最好的方法。这里也可以看到某人新得到的奇珍——一个出土的玉扇坠儿,或三彩的鼻烟壶。这真是个重要的地方,简直可以算作文化交流的所在。
我们现在就要看见这样的一座茶馆。〔一进门是柜台与炉灶——为省点事,我们的舞台上可以不要炉灶;后面有些锅勺的响声也就够了。……
“这真是个重要的地方,简直可以算作文化交流的所在。 ”
很显然,这段话就是老舍对茶馆文化的一种定位。换一句更加明确的说法——茶馆文化是一种大众化的、平民化的俗文化。
那么,这样的茶馆文化,到了今天这样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又会怎样?于是,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文化的崛起——咖啡文化。
说到咖啡文化,显然是不能不提到星巴克了。
北京的星巴克咖啡是美国在海外的第10个海外市场。 星巴克咖啡店充溢着浓郁的北美情调。在这里,你可以品尝来自中美洲、非洲和印尼等咖啡原产区的30多种经过精心烘焙的名贵咖啡,同时还可以领略到“星巴克”提供的一系列手工制作…… 星巴克是什么?那是小资们去的地方。在亚洲,星巴克的主要顾客是年轻的白领阶层。星巴克在全球有6500家分店,大有燎原之势。一样的背景音乐、一样的绿色标志及棕色沙发,还有可以自由搬动组合的咖啡桌,考究的制作器具,构成了星巴克独特的人文环境,让消费者享受到地道的美式风情。
据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星巴克在“最受全球女性喜爱十大品牌”中居首位。有空闲时,找到一个优雅的地方坐在那慢慢的品尝一杯咖啡,不用说就是星巴克了,尽情享受那休闲时光,是十分惬意的!
很明显,星巴克豪华的格调、典雅的音乐背景、时尚的各种装饰、摆设,以及出入的消费主群体,已经决定了这样一种环境下的文化氛围。别的不说,就是坐在那里慢慢品着咖啡特有的那种香气的时候,连说话都会压低自己的声音。似乎稍稍高声一点,就无法体会到此时此刻的神韵。又有谁会在这样的氛围,目中无人的高声喧哗?更加不要说那种随心所欲的大笑大叫了。谁要是在这样的环境旁若无人的讲话,那是必定会遭来其他人的白眼。
当然,无论怎样的咖啡厅,它是和茶馆一样,它的功能也一定不会仅仅的局限于喝咖啡!还是套用一句现在的流行用语——星巴克咖啡厅从来就是一个信息交流的集散地。当然,他的“正功能”也一定包含—休憩、消闲、喝咖啡……
那么在这样的信息集散地传播的是什么样的信息?又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文化?我想也是很明确的,绝对不会是大众化、平民化的。它是一种尖端化、精英化的雅文化。用句文绉绉的话来表述:茶馆文化是一种下里巴人式的东西,而星巴克咖啡文化恰恰是阳春白雪。
其实茶馆文化只是茶文化中衍生出来的一个分支。正宗的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不仅远远不是茶馆文化可以取代的,而且其中包含的高雅文化涵义,同样远在星巴克的咖啡文化之上。对茶的研究历史更加是无论是深度和久远方面,都不是西方咖啡文化可以比及的。
我国著名的茶神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因茶而研究水质,可以对各地的水质做出如此精辟的研究,就此一斑已经可以推衍,中国茶文化的讲究了。
什么地方的水,沏什么地方的茶,沏什么时间段采的茶,生长在什么部位的茶,又用什么火候的水,什么燃料煮沸的水?是先水,还是先茶?或是半水半茶。
还有什么茶,用什么盛茶的器皿,是磁,是陶、是紫沙,还是玉器?翡翠、玛瑙、琉璃杯、夜光杯?反正是不会用金银这样的俗器。
请问西方的咖啡有如此只多的讲究吗?当然,西方对咖啡本身的品种,以及研磨咖啡、煮咖啡的方法还是讲究的。但是,肯定没有达到中国对茶这样讲究的程度。
在对茶本身的文化传承过程中,也产生了各种对品茶的文化,以及在品茗时的各种氛围,环境,甚至对共同品茗者的身份、文化素养等诸多方面的要求。这怎么会不形成一种源远流长的特殊文化?而这样的文化又岂是茶馆文化可能涉及的?
这里不妨引用几副关于、中国茶文化的对联。
异迹焚香对,新诗酌茗论。
青灯耿窗户,没茗听雪落。
春风解恼诗人鼻,非叶非花自是香。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爐汤沸火初红。
竹下志言对紫花,金胜羽客醉流霞。金槽和碾沉香沫,冰碗轻函翠缕烟。
这些对联又古人的,也有今人的,其中表现的文化底蕴,已经深深地与历史悠久的古汉语文化结合在一起。可见,我们真正的茶文化才是雅文化,是阳春白雪了。问题还是在于我们应该怎样去传承这样的文化?要不要传承这样的文化?
文化是存在传承问题的,这样的传承,又必然是与传承过程中的文化底蕴相结合的。只是文人对文化传承的研究,远没有商人对利润的追求来得这样的直接与成功。于是,当舶来品的咖啡文化在中国大陆大举占领市场的同时,中国的茶文化也并没有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包括茶馆文化在内的,茶的俗文化和茶艺、茶趣、茶经、茶道等等茶的雅文化,也在构筑自己的市场防线。
其中最精明的莫过于以香港商人为代表的一种做法了。他们把这种中西饮料文化的碰撞,来了一个“中西合璧”,于是,就有了一类既有咖啡,也有茶,而且一概是“低定价”的畅饮的场所。
只是这样一来,就真的是中西“合而为一”了,在这样的场所是肯定不会有星巴克的咖啡氛围,当然也就比茶馆好不了许多。这样的场所肯定还是一个信息集散地,也绝对具备无论是星巴克咖啡厅,或者北京老茶馆那样的“正功能”——休憩、消闲、喝茶、喝咖啡……再加一句北京话的说法——找乐子。
不过,是不是还能代表雅文化就不好说了。或许,这就是我们一些朋友经常在谈到类似问题的时候,亮出的一块王牌——“雅俗共赏”的文化。
我是没有能力去判断这个结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感到悲哀的只是,无论属于怎样的文化,一旦和世俗的金钱与地位相结合,恐怕是再也高雅不起来了。
若是用腰包里有没有钱,代步的是不是汽车?来衡量是不是社会的精英?简直如同去研究杜甫被封为“诗圣”,李白被誉为“诗仙”的时候,他们去酒楼、茶馆,是不是还有代步的马车,换酒的,还是不是“千金裘”一样的可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