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半,我家怎么过“鬼节”

我以我心记真实

文/情绪化的大笨蛇

第[138]篇


图片采自网络,向原作者致谢

七月半--鬼节,这是一个光想想就让我觉得鬼影幢幢、渗得慌的日子。今天就来谈一谈我家是怎么过“鬼节”的。

小时候,家里在农历七月初一左右就要开始张罗起来了--爸爸忙着去进货,妈妈忙着把去年收好的家伙什拿出来洗干净备用,我们则帮助爸爸在货到了之后熟悉价格、配合售卖。“货”就是冥币冥衣冥鞋冥纸。

常常是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十五逢圩赶集的日子里,我们就要在早上五点或者六点起来,把“货”整理好,随同父母摆摊售卖。妈妈负责出售、进出账,爸爸负责将打包好的“货”誊写寄往冥府的地址,我们则负责招待来往的有需求的顾客。

等到临近中午,集市基本散的差不多了,妈妈就会趁着顾客不多,抓紧时间买点家中需要的物件或者菜式,我们也估摸着时间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家。

就这样,从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十五的圩日集市,周而复始。

七月半那天的生意往往是最好的,常常从一大早忙到中午,顾客不多的时候我们会先准备午饭,而爸妈则是等集市散了才开始收摊。

草草吃过午饭,爸爸就开始将上午趁着顾客不多的时候买的番鸭宰杀、除毛、洗净备用,而妈妈则分开准备鱼、猪肉等菜式,待这些菜式烹饪至七分熟,就先捞出头、翅、臂等精华部分放到碗中供爸爸拿去祠堂祭祀。

这般热热闹闹的晚宴准备工作做完,时间很快就到了傍晚。附近的人家此时已经响起了此起彼伏的爆竹声,爸爸就开始一叠声地催促妈妈,带上我们姐妹中的一二人去祠堂祭拜。

在去祠堂的路上,总会碰到和爸爸一般无二端着祭祀物件的乡邻们,彼此就寒暄几句各自忙碌。到了祠堂,将香火、爆竹、冥纸拆开,端着祭祀物件依次祭拜,爸爸总会分开三支香火让随行的我或姐姐分别插上,一边念念有词,希冀祖先保佑家人健康、平安,一边还不忘念叨让祖先晚上回家吃饭。

和我家乡逢年过节必定宰杀鸡不同,鬼节的晚宴少不了的必备主食一定是番鸭。也曾经问过爸妈为何独独七月半是宰杀番鸭,爸妈也不清楚从何朝何代传下的规矩,但大略猜测是因番鸭性阴,可通阴阳的关系。

等到农历七月十五鬼节过完,从七月初一始弥漫在家中的鬼节气氛就不复存在了:

妈妈终于把我们从农历七月初一到七月十五不准出外游玩的禁令解除,乡亲们遇到成婚、搬家、过寿的喜事也不再为忌讳鬼节的日子而烦恼,而我出门在外也终于不再觉得阴云密布的天空背后藏着无数双阴深深的鬼眼。

和电视剧中中元节会放莲灯、孔明灯等习俗不同,我家过鬼节更注重的是对祖先的诚心祭拜。这是一年中除了过年、冬至扫墓之外,唯独会隆重祭祀的节日。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说中国人的信仰是家人,而对鬼节这个日子的认真对待,其实就是遵循传统、保持信仰的一种方式。在我们随着父母的脚步一步步履行祭祀的程序时,在我们从小耳濡目染的习俗中,我的身心慢慢被这种信仰渗透,而亲身经历的记忆、行为远不是网上或者朋友圈的所谓“祭祀”可代替的。

所以,如果说以前我想起鬼节,会觉得害怕,但现在身处异地,不再和家人度过的鬼节,在我想起家中度过鬼节的记忆时,感受更多的是家的温暖。家中度过鬼节的记忆、习俗带给我的,是从害怕未知转变为勇敢面对的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七月半,我家怎么过“鬼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