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根本读不进或者读不懂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呢?

同样是零嘴,有人爱瓜子,有人啃鸡爪。同样是过年,北方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重大场合,有人西装革履,有人旗袍款款……

说这些,只为讲清楚一句话:同样的需求,满足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好的文学作品,比如诺贝尔文学系列,比如传统经典,读得进去自然好,读不进去又怎么办呢?

想想,人家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算得上行内的泰山北斗了,怎么说,都不会太差吧?

然则,就是看不进去,如之奈何?

其实,这个问题说穿了,无非是这么几种情况。


其一,不合胃口,那个调调你不喜欢


就好比人体补充蛋白质,可以吃猪肉,可以吃鸡蛋,也可以吃海鲜。但有人的默认设置就是吃猪肉,他觉得鸡蛋腥气,海鲜味道寡淡,故此,十分偏爱猪肉。

好的文学作品,情况类似,有些清淡如海鲜,有些浓郁如鱼香肉丝,爱吃自然好,不爱吃,也大可不必强迫自己。

所以,就算是诺贝尔文学系列,捡你爱看的去看,就是了。不爱看,大可丢在一边。

同样是唐诗,有人喜欢李白的飘逸,也有人喜欢杜甫的沉郁。

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罢了。

就像吃东西,吃下肚子,才能吸收营养,都看不下去,如何吸收营养?


其二 时代与和社会环境影响


南北朝喜玄谈,大唐爱诗,两宋喜词,可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偏好。咱们这个时代,网络发达,自媒体遍地开花,喜欢网络文学也无可厚非。

当年,宋朝的话本子原不过是下里巴人,市井俗人的故事会罢了。如今,可不就成了一代经典了吗?

别说,大浪淘沙之下,写的好,依旧是少数人。都说容易,真要拿起笔,同时又能让人看得下去,最后还能点赞的网络作品,着实不多。

真要有,很快就被改编成了影视剧,随后,红透大江南北。

谁敢断言,网络文学就一定没有经典诞生呢?


除了时代背景,社会文化也是一道很难跨越的障碍。

咱们说一个人信守承诺,张嘴就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若是来个老外,那就要解释一阵了。

以此类推,咱们读阿拉伯文学,读基督教文学,缺少对社会文化背景的了解,同样难以理解具体的文字。

比如,第一次读到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他赞美女子时这样说:我可以将你比作夏日的骄阳吗?

当时,心中就觉得十分别扭。

有句歌词说,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小伙壮如山。骄阳在咱们的文化当中,大多比喻男子,而女子以柔顺为美,像骄阳的女子,只怕火辣闪耀吧?

想那潘金莲,一不火辣,二不闪耀,仅仅想找个自己喜欢的汉子,就被钉在耻辱柱上,成为千古“淫妇”的代言人。

可见,咱们这样的文化,是出不了骄阳一般的女子的。


三 每个人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不同


大导演李少红这样评价周迅:她是用恋爱和演戏来理解这个世界的。

同样,舞蹈家用身体表达自我,歌唱家用声音理解世界,而文学作品则是文字的表达。识字的人很多,但可以吃文字这碗饭的人,真的不多。

好的文学作品,哪怕是诺贝尔文学奖作品,都有大把人看不进去。无他,人家认识世界的方式,不是文字。

聂卫平琢磨了了一辈子围棋,他看书,想必大部分都是棋谱,文学作品未必是首选。邓亚萍打得一手好球,运动是她跟这个世界连接的纽带,文学作品肯定不是她生命的核心。

既如此,好的文学作品看不进去,看不懂,又何必焦虑?

找到自己喜欢的方式,顺手的方式来认识这个世界,增广见闻,不是更好吗?何必跟自己过不去,非要逼着去看书呢?


【喵君点评】

咱们的传统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故此,男女老少,从古至今,把读书二字时时挂在嘴边。于是,千军万马独木桥,挤破脑袋非要挤进大学不可。

商品经济随着全球化冲进国门,于是,金钱至上又成了一部分人的信条,从商、创业一时间风头无两。

不久,互联网甚嚣尘上,又有人成了追梦的人……

若真是爱文字,从金庸可以读到费曼,从《山海经》可以抵达拜伦和雪莱,怎么会看不下去呢?

不爱文字,又不是什么缺陷或者错误,何必介怀?


读不进文学作品,可以弹得一手好琵琶,或者可以煮的一手好菜,或者可以成为一个好女儿。

非要跟文学作品较劲,到底是闹哪样呢?

关注@王小喵读书,一起读书,一起看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很多人根本读不进或者读不懂诺贝尔文学奖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