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的基本概念
一、心理咨询师的职业定义。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这一定义涵盖了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职业的全部内容,其中包括:
1、心理咨询作为一种职业,从业者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其中既有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又有心理咨询师临床操作的相关知识。
2、心理咨询师使用的方法,只能是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当然不包括药物的使用。
3、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咨询关系是求和帮的关系, 这种关系在心理咨询中有普遍意义,不管哪种理论治疗的咨询,不管使用的是标准化的或非标准话的手段,咨询关系都是求和帮的关系。二是帮助求助者解除的问题,只能是心理问题,或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或躯体症状。除此之外,咨询师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历史上的几种理论观点
精神分析新理论观点。由弗洛伊德所创立,这一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他的早期著作中被充分表达。《精神分析引论》的原版,是他早期三册作品,即过失心理学、梦、神经病通论的演讲录合编而成。由于这三篇作品都是用性本能解释心理现象或神经症症状,所以又称为性学三论。在这三篇讲录中表达出来的理论,在构架上比较繁杂,不像其它作者的著作那样,按章、节排序,按内在逻辑来叙述,由于他在解释人的过失、梦和神经症时,分散地表达着自己的学术理念,所以,在解释不通的问题时,使用的概念内涵往往有所不一。为此,但从弗洛伊德著作中理解这种理论架构的系统构架比较费力。
阿帕波特认为,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即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力学观点、发展观点和适应观点。
一、分区观点。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分为潜意识和意识两大层次,两者之间有前意识作为中介。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这些内容因为同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而无法直接得到满足,只好被压抑在潜意识中。潜意识里的内容并不是被动的, 僵死IDE,而是积极的活跃的,时刻寻求满足着,前意识是介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是由一些可以经由回忆而进入意识的经验所构成,其功能是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它不允许潜意识的本能冲动到意识中去。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它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有关的心理活动构成。由于弗洛伊德十分强调深层的潜意识对人类心理的作用,所以,人们又把它的理论称作深层心理学。如此概括弗洛伊德的理论对人类心理的区分,应该说是有根据的, 弗洛伊德对人类的整个心理活动, 做过一个比喻,他说,潜意识的系统可比作一个大前房,在这个房间内,各种精神兴奋像许多个个体,互相拥挤在一起,和前房相毗连的,有一个较小的房间,像一个接待室,意识就留于此。但是这两个房间之间的门口,有一个人站着,负守门之责,对于各种神经兴奋加以考察,检验,对于那些他不赞同的兴奋,就不允许它们进入接待室……但是就是被允许入门的那些兴奋也不一定成为意识的,只是在能够引起意识的注意时,才能成为意识,因此这第二个房间可成为前意识系统。
弗洛伊德将心理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额想法,是经过分析、比较和谨慎思考后形成的,他在一次演讲时说,我愿意你们承认我们的潜意识、前意识、意识等名词,比起其他学者所提出的下意识,交互意识和并存意识等名词较少偏见。
二、结构观点。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本我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是人格的基本结构,是人格中一个永存的部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 要求毫无掩盖与约束的寻找直接的肉体快感,以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如果受阻抑或迟误,就会出现烦忧和焦虑。按着现实原则而起作用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自我,自我的一部分通过与外界环境的接触和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特殊的发展,为此,自我便成为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自我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围环境、储存从外界获得的经验,从而具备了调节功能,自我的这一功能, 是一种适应环境,个体保存的本能,它并对本我发挥指导和管理功能。自我可以决定是否应该满足本我的各种需求。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他的活动遵循道德原则, 从个体发育来看,超我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超我一旦形成之后,自我就要同时协调本我与超我和现实等三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在考虑满足本我本能冲动和欲望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三、动力学观点。心理动力学是弗洛伊德学说的核心内容。在批判弗洛伊德的泛性论有一种观点认为,弗洛伊德所谓的心理动力,只是人的性本能,是所谓的力比多。其实性本能不是唯一的心理动力,弗洛伊德曾明确的说,我想最好先请你们注意,力比多这个名词,力比多和饥饿一样是一种力量,本能在这里性是本能,饥饿时则为营养本能,借这个力量可以完成其目的。
按上述力比多的是人的性本能,但不是心理发展的唯一动力,本能有二,意识性本能,一是营养本能, 作为自我保存的本能,营养本能,也是自我发展的动力,为此,弗洛伊德所说的心理发展动力,是性本能和营养本能的复合体。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这才是弗洛伊德心理动力观点的全部。
佛洛依德说当精神分析认为心理历程是性本能的一种表示之后,学者都再三愤怒地提出抗议,以为精神生活中除了性的本能和兴趣之外必要的还有他种本能和兴趣。又以为我们不能将一切的时间都溯源于性——其实,精神分析从未忘记非性的本能的存在:精神分析本身就建立在性本能和自我本能的严格区别之上,大家无论如何反对,可是它所坚持的并非神经症起源于性,而是神经症起源于自我和性的矛盾。它虽然研究性本能在疾病和普遍生活上做占的地位,但它绝没有想要去否认自我本能的存在和重要性。
纵向研究弗洛伊德著作,看他一生中不同学术阶段里对心理动力的解释,我们就会发现,弗洛伊德关于心理动力的观点,的确不是单一的力比多,最低限度也是力比多与自我冲突或矛盾,特别是他关于人类心理健康的理解,更明显地表达了他的这种理念。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观点本身,是他在不断观察病例的过程中,逐渐变化着的。此人并不保守,甚至在他学术后期思想里,已经提出意识在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中的作用,随着她对临床观察分析的深入,似乎已经倾向于如下看法:人的心理活动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它的确已经告诉人们,一个人要保持心理正常,要生活得平稳,顺利和有效,就必须维持这三种力量的平衡,否则就会导致心里的失常。
在弗洛伊德晚年,受战争的影响,提出了与自己原有观念相矛盾的假说,即生本能和死本能问题。
四、发展观点。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及对心理动力的动态面搜狐。
认为本我中的本能欲望,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总要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或区域得到满足并从中获取快感,而在不同部位获取快感的过程, 就构成了人格发展的不同阶段,认为性心理的个体发展,可分为如下五个阶段或时期;
口欲期0-1岁,其快乐来源于唇、口、手指头,在长牙以后,快乐来自咬牙。
肛欲期1-3岁,其快乐来源为忍受和排粪便,肌紧张的控制;
生殖器期3-5岁,其快乐来源为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恋母或恋父;
潜伏期5-12岁,这时的儿童对性不感兴趣,不再通过躯体的某一部位而获得快感,二是将兴趣转向外部,去发展各知识和技能,以便应对环境的需要;
生殖期12岁后,性欲逐渐转为异性,这一阶段起源于青春期,贯穿于整个成年期。
五、适应观点。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得以实现,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应对,两种本能得以应对经历,构成人类的两种基本应对方式。一是因为主要的心理动力-性本能的活动与发展,是在每一个发展阶段上与自我不断周旋中进行的,是在自我监督、控制中度过的,所以,本我必然练就一套应对的功夫,甚至不惜改变存在或表达自己的模式,以求自己得到满足。弗洛伊德在梦这一著作中,对这类应付,做了详尽的解释,他所谓的隐性梦就是性本能的应对方式之一——变相宣泄。当然若不能宣泄就可能形成神经症焦虑。二是自我保存本能。在个体发展中,随时都要维护个体的安全,他对现实中一切危害生命的危险,必须及时予以反应,已尽到自己的值守。这类应对是与人的认知能力有关的,对环境的了解程度,可以影响反应的强度,制约着应对方式。在发现危险信号时,会形成真实焦虑, 这是应对的开端。
适应观点是建立在解释上述两类应对的基础上的,对第一种应对方式,按本能理论比较能理解,第二种应对方式是关于人的如何认识影响情绪症状道德看法。由于人们的之一李常常被性本能理论吸引,所以忽略了他认识影响情绪症状的看法。
弗洛伊德说,真实焦虑或恐惧对我们是一种最自然和最合理的事情,我们可以称之为对于外部危险或意料中的知觉与反应。它和逃避反射相结合,可视为自我保存本能的一种表现,至于引起焦虑的对象和情境,则大部分随着一个人对外界的知识和势力的感觉而异。野蛮人怕火炮和日月食,文明人在同样的情景下技能开炮又能预测天象,自然就不用害怕了。有时因为有知识,能预料到危险的来临,反而可以引起恐怖……当危险迫近时,唯一有;利的行为是现用冷静的头脑,估量自己所可能支配的力量以及面前的危险相比较,然后再决定最有希望的办法是否为逃避,防御或进攻……反映通常含有两种成分,即恐怖的情绪和防御的动作……其实,这里有利于生存的成分是逃避,而不是害怕。
焦虑是弗洛伊德确立适应观点的重要概念,根据产生的根源不同可以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