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哭荣#
每年#纪念张国荣##怀念哥哥#的话题刷屏总会在4月1号如约而至。但唯一一次让我心头一颤的,还是高晓松写的那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哭荣。”
十个字道尽怀念。
豆瓣电影日历在4月1日选取了张国荣的电影《霸王别姬》,上面配着那句人人皆知的台词,“说好的一辈子,少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是一辈子。”
2003年张国荣纵身一跃的香港文华酒店,也成为粉丝每年4月1日纪念哥哥活动的首选场地,文华酒店几乎没有收取费用,为“荣迷”持续提供场地第16个年头。
更不必说半个娱乐圈在社交平台不约而同的纪念与尊重,名人都爱张国荣,人人都爱张国荣,他们到底爱他什么?
壹 | “我和daddy不熟。”
张国荣出生于1956年的香港。
父亲张活海,是一名手艺精湛的裁缝,在香港最繁华的中环开着一家洋服店,被同行尊称“tailor king。”
张国荣排行老十,也是家中幼子,家里给他取名“张国荣”,意味着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皆是新生,不染尘俗,未触烦忧。
带着希冀出生与富贵之家、拥有众多哥姐的张国荣,却从小就“古怪且孤僻。”年龄最相仿的九姐早夭,八哥也比张国荣大了整整八岁,作为一个从小自己主动又迫于坏境被动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小孩,张国荣的童年“安静”的不像话。
“小时候很安静,我是个没有声音的小朋友。经常有人来我家走动,他们在客厅,我在房间,大多数人是完全不知道我的存在的。”张国荣在采访中不止一次这样描述自己的童年。
虽然出生在富贵家庭,但是父亲执着于自己的事业,家庭意识十分淡薄,而母亲怀揣着少女的梦在年轻时长期为丈夫的事业追求不断付出,慢慢看不到体贴的回报后,形成了冷淡甚至对家庭关系有些畸形的观念。
“我能够回想起来小时候父亲跟我们在一起最久的一次是36个小时,因为他喝醉了。”
还好有两个女人倾力爱他。
一个是干妈谭爱莲,出身于香港赫赫有名的豪门,曾一掷百万为张国荣庆生,而张国荣心中却早在幼年就立下林林总总的规矩,他曾不顾所有人反对,在他人的错愕眼神中告诉干妈,“我喜欢你惜我,但万不可纵容我。”
她给了他足够的自信,让他相信自己值得爱。
另一个就是张国荣后来总是挂在口头、赚到钱后第一时间给她买了一栋楼的六姐。她是哥哥的佣人,照顾哥哥的衣食起居,甚至在后来倾尽全力为哥哥提供进入娱乐圈的第一桶金,可以说她才是真正“陪伴”哥哥长大的人。
她给了他足够的自尊,让他遵从内心过自己想要的人生。
13岁的张国荣就被父母送去英国读书,对于从小孤僻的他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自由与解脱。世人看哥哥时,总有一种看到上海淮海中路梧桐大道边上奢华精致又难以接近的橱窗“展品”一样的感觉,这样的疏离与优雅大抵也是从小留英埋下的。
贰 | “人人爱他,是因为他唤起了香港人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世人总爱看求而不得的爱情故事,爱看不食人间烟火的翩翩公子摔个狗啃泥。20岁的张国荣因家道中落从利兹大学退学回到香港,开始自食其力。
如若不是香港丽的电视台的“亚洲业余歌手大赛”,若不是六姐倾囊相助的20块钱,不会有后来人人都爱的张国荣。
但入行也并非一帆风顺。
“当今之世,最生不逢时的要算张国荣先生了。演戏,有发仔在一天,他就要做阿二;唱歌有阿伦在一天,他就难出头。”李碧华曾这样评价。
为了让大家看到他,喜欢他。张国荣满心期待出了两张专辑,半蒙半骗接拍了三级片《红楼春上春》,还咬咬牙打破自己的疏离感跨界主持,张国荣憧憬着在各种领域让人们看到自己的天赋与努力。
换句话说,他希望、渴望、渴求被更多人爱。
1984年,一首《Monica》横空出世,改写了香港音乐历史,宣告属于张国荣的时代终于拉开了帷幕。
《Monica》其实是翻唱的日本歌曲,那时的日本流行音乐盛极一时,山口百惠更是家喻户晓,翻唱日本歌曲成为热潮,后来的《青苹果乐园》、《千千阙歌》、《红日》、《容易受伤的女人》都是翻唱的经典之作。
后来,也因此迎来了粤语乐坛著名的“谭张争霸”。无论张国荣与谭咏麟有心无心,时代的洪流都裹挟着二人、二人强大的粉丝团体、香港媒体走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时间不会静止,一成不变的不会是粤语乐坛。
人人都爱张国荣,不止因为他与生俱来的疏离与优雅的质感,不止因为他俊朗同时可塑性极高的外形,不止因为他对艺术的多种诠释方式,不止因为他不做音乐的追随者、而要做音乐潮流的引路人,更因为他唤起了香港人的文化认同。
“香港人对张国荣的怀念,实际上是对那个黄金年代香港的怀念。那时的香港处于文化输出地位,从一个港口城市真正变成国际化大都市,香港人在他身上看到了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找到了属于香港人的自信。”梁文道曾如是说。
叁 | “无论在哪,无论做什么,爱与被爱人生才不会孤独。”
三十三岁生日,张国荣宣布离开歌坛。
“做一个艺人的痛苦就在于他们的快乐和满足建立在观众之上,也就是说只有在观众快乐和满足之后我们才可以拥有。如果一个艺人可以及时知道自己什么事该去告别,他会与歌迷一起难过,但如果当艺人跌落下来再离开,这份难受就只有自己承受。”
“我是聪明人,我选择这个时候离开。”
1989年,三十三岁生日,举办三十三场告别演唱会。
1990年1月22日,香港红磡,张国荣完成了告别演唱会的最后一场。
没有哪句话比“曲终人散”四个字更加应景。
也许是天赋,也许是天机,这一次的告别为我们看到更多哥哥的“可能性”打开了一扇窗。
后来,我们才能看到擅长辜负的阿飞,才知道那句人人皆知的“无脚鸟”。后来,我们才能看到擅长美与痴情的程蝶衣,才知道国产片也可以获得金棕榈奖、金球奖,才发现一个叫陈凯歌的导演出现在眼帘。后来,我们才能看到自我放逐的欧阳锋,才明白人人心中都有过不去的坎儿,这件事不丢人。
“知不知道饮酒和饮水有什么区别?酒越饮越暖,水越喝越寒,你越想忘记一个人时,其实你越会记得他。人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如果可以把所有事都忘掉,以后每一天都是新开始,你说多好。”
我时常在想,为什么我身处的时代总是没有“巨星”。就是那种万人空巷、值得所有人为之疯狂的人出现,是生不逢时吗?还是说“巨星”的名额有限,上天总要有选择的给我们这些世人,让我们明白珍惜。
1995年,张国荣宣布复出歌坛。
消息一出,自是一片哗然,媒体报道可想而知,但荣迷心中的欢喜无需多言。
“我是反悔了,但并非自掴嘴巴,六年前我退出,当时并非做戏,而是真的想这么做。但随着时间流逝,年级成熟,我的心路历程也变了,想法和当年不同。这纪念,我时时都想唱歌,大多时候都是自己在房里唱,偶尔跟朋友在派对上唱,我实在太喜欢唱歌,现在我想做回我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有什么不对?”
他还是他,大大方方说“我反悔了”,直截了当,但他的为人,又让人无法不信任,更让香港媒体没有编排的机会。
后来我们看到了突破粤语歌坛的专辑《红》。
看到了1997年演唱会上,张国荣版的《月亮代表我的心》。
看到了难以超越的典范现场热·情演唱会。
97演唱会上,哥哥说“这首歌,送给我的母亲,也送给另一位在我生命中挚爱的朋友。”
那一刻大家都明白,哥哥公开了和唐先生的关系,向全世界。
今天同性之爱已经逐渐在一线城市、在年轻人生活中成为“平常。”而这份我们眼里的“平常”,在1997年,在亿万人关注其一举一动的巨星张国荣身上,“平常难在。”
我曾试图揣摩哥哥爱意的由来,一度觉得哥哥大抵是太喜欢“确定被爱”的确定感。就像他说的,“我生命中唯一可以确定的一件事,就是我爱人对我的爱。”
但后来看到唐先生的所作所为,我忽然就明白了,爱情哪有什么“高低之分”,哪有什么“多少之分”,世上能有几人遇到唐先生这样的“一片冰心。”
肆 | “热衷扮靓,美,打麻将。”
人人都爱张国荣的“任性。”
1998年张国荣有一次接受采访时,对方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世界末日即将来临会干嘛?”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我祈求上帝老人家一定要提前一点通知我,让我有时间把嘉玲和王菲都叫到我家里来,和我还有唐先生一起我们四个一块儿搓麻将,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刚好胡一把大三元,这样的人生才过瘾。”
人人都包容张国荣的“任性。”
温柔之人最狠心,多情之人最无情。张国荣是最动人的歌手,最专业的演员,最善于演绎,隐藏,伪装。他决定离开之前,还一口答应了唐先生晚上一起打球的邀约,甚至提前约好了最冷静、最沉得住气也最会保护好他的经纪人陈淑芬一起“喝咖啡”,却算准了时间让对方看到自己从24楼纵身一跃的支离破碎。
香港媒体如此擅长“问责”,擅长“八卦”,却从未流传过任何一张关于哥哥离开的照片。从这里也能看出陈淑芬对张国荣的保护,以及,哥哥对陈淑芬完全的信任。
唐先生一手操办张国荣的葬礼。在他的讣告亲属栏中,唐先生以“挚爱”身份位列第一。在众多亲朋好友面前,二人的感情也终于在阳光下被认可、被尊重、被祝福。
多年后,唐先生提笔首次为哥哥撰写悼文。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逝水如斯,而不舍昼夜,人生无常。唯独爱有永恒,让我们继续宠爱张国荣。”
人人都爱张国荣。
张国荣永远年轻、英俊、生机勃勃的活在46岁,他一生的故事可讲的太多太多,他一生待人之温柔、善意也是讲不完,还好我们依然可以在他的艺术作品里寻找“自己热爱的那个张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