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互动礼物的设计

礼物,文字,都是互动媒介。相比文字,礼物的价值不在于沟通的准确度和效率性,而在于表达的意义,这个意义包括传递信息,表达情绪,透露情感,展现意愿,甚至只是示意一种美好。借由“物”来表达“礼”,字面的含义基本可以这么理解。

无论是现实中,还是虚拟社交场景,礼物是常见的互动媒介。送礼者,考虑礼物本身表达的意义,成本,个人的消费力,对方的喜好和需求,送礼的场合选取,仪式的设计等。而作为收礼者,在意自己是否喜欢,对方的诚意和细心程度,对方的品味,礼物传达的意义,仪式感,礼物的价值,社交价值等。

设计线上互动礼物,既要考虑礼物的场景表达和意义赋予,也要考虑商业价值。要达到两者结合并产生想要的化学反应,设计的过程可以尝试考虑这些角度。

现实礼物的虚拟化

将现实礼物搬到线上,是秀场直播最常用也最凑效的伎俩,因为习惯性认知直接迁移,零成本。如果你想偷懒,那么这是最简单的方法,基本所有平台都会做,不用介意什么同不同质,这本身就是对现实的模拟,名牌包包,香水跑车,用户有基本的认知。

仪式感的梯度设计

仪式感决定了礼物的价值,不同的仪式感决定了消费者对于礼物的性价比判断。仪式类型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遵循基本的用户体验原则,让用户容易习得,见到一种仪式或者几种仪式的组合,就能判断礼物的价值。仪式的类型包括视觉,轨迹,动效,音效,触发范围,时长,优先级等。

痛点场景与核心意义

不同产品,互动的高频和痛点场景是不一样的。纯社交场景,表达爱慕是高频和痛点行为,而在表演互动场景,有可能变成了炫耀和竞争。抓到了高频与痛点场景并赋予意义,带来的商业价值也许是其他低频和痒点场景礼物无可撼动的。这种礼物,价格不会最贵但不便宜,有一定稀缺性,但又能规模起量,平衡点找的好的话,可能会构成橄榄球型礼物收入结构的中间板块,带来稳定健康的收入结构。

男女性别差异

社交中男女之间的互动,基本是“女性多发信号,男性多撒币”的游戏,无论在表演秀场类的社交产品,还是纯社交产品中,都得到了验证。所以,主体礼物的设计,基本可以用男性的思维为主导,懂女人想要什么,懂男性愿意为女人做什么。

易传播性

任何礼物赠送的行为,不能单纯理解为单个个体的行为,要延伸为一种群体行为。比如礼物的取名,要易传播,通过用户在日常互动行为中的高频率自主传播,不断进入用户心智,留有痕迹,形成自然持续的赠送行为,而不是纯依赖于强运营。真正好的礼物,都是有后发潜力的。

话题感与新鲜感

从设计而非传播的角度谈礼物的话题性,即持续有节奏地在互动场景中创造话题,降低收礼者主动寻求礼物的压力,不断为送礼者赠送行为提供持续的外在刺激和动力。跟现实环境一样,节日是一个很好的话题。话题可以营造新鲜感,新鲜感可以带来短暂的繁荣。

群体参与

赠送礼物是小部分用户的行为,让围观群众集体参与进来,可以营造更好的送礼氛围,达到最佳的仪式感。好的礼物,不用收礼者主动要,观众也会根据一些具体的互动细节对送礼者形成群体压力。如果群体压力释放出去并达成了赠礼行为,同时赠礼行为让群体也享受到一部分收益,那整个互动效果可遇不可求。这里的群体参与,不仅指互动参与,也指收益共享。

附加价值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从收礼者的角度去设计获得礼物之后的附加价值,比如排行,特权等。但有个现实问题是,收礼者要礼物这个事情本身就是一个违背基本人性的问题,尤其是在以交友为目的的社交产品。那么,针对礼物的附加价值的设定,可以围绕送礼者去尝试,一者让送礼者更有动力触发赠送行为,二者让本身具有消费能力的用户获得更全面的消费体验。

礼物不只是香水包包,还有最基本的互动层需要得到关注。

你可能感兴趣的:(谈谈互动礼物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