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名相姚崇 | 豫史

姚崇(公元650~721年),本名元崇,唐代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市南)人。姚崇少时,任侠有节操,不拘细行。及年长,益发好学,下笔成章。成年后,初任濮州(今山东省)司仓,公元696年,契丹攻陷河北数州,时军书纷集,姚崇“剖析若流,皆有条理”,被代高宗执掌朝政的皇后武则天发现,破格提拔为夏官侍郎,不久,又升为风阁鸾台平章事(宰相)。

武则天称制后,为了打击李唐宗室和其它反对势力,巩固手中权力,重用酷吏,滥施刑威。酷吏周兴、来俊臣等告密罗织,大兴冤狱,许多朝臣和李唐宗室被无辜杀死,朝臣人人自危,每次上朝,都要与家人诀别,担心命不保夕。武则天手中权力巩固后,感到杀人太多,便对大臣们说:“以前,周兴、来俊臣奉诏审讯设狱,许多朝臣因谋反罪入狱,国家的法律朕怎能违背。朕也曾怀疑有枉滥,便派近臣到狱中亲问,都有手状,朕便信无疑。自周兴、来俊臣死后,再也听不到有人反叛了。那么以前因犯反叛罪被杀的人,不是有冤枉的吗?”姚崇进谏说:“自垂拱(公元685~688年武则天年号)以后,被告发反叛而遭家破身亡之祸的人,都是冤枉的。而诬告反而有功,天下人称之为“罗织”,比汉代“党锢”之祸还要惨。陛下派近臣去狱中间者,连自身都不能保,怎敢说不是实情。被问者若不承认,又怕遭其毒手。今日以后,臣以微身及全家一百多口人的生命担保,朝延内外的官员,不再有反叛的。”武则天听取了姚崇的忠言劝谏,并于公元702年,按抚来俊臣等酷吏造成的冤假错案。

公元704年,姚崇又兼春官尚书(礼部尚书),掌管国家典礼等事。当时,武则天的宠信张易之在定州(今河北定县)私立寺庙,没有僧师,便从京都强迁10名大德高僧去定州,寺僧们对张易之的无理之举不满,向姚崇苦诉。姚崇下令停止迁移张易之数次向姚崇请托,姚崇不惧其骄宠,予以拒绝,结果被张易之谗毁,降为司仆卿,充任灵武道(今宁夏)大总管。

睿宗即位后,起用姚崇,召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省,不久又升为中书令。当时,政府官僚机构臃肿,百官泛滥。特别是公主、后妃们,以请皇帝吃喝为名,要求皇帝把她们的亲信或亲属任命为官。进而搞裙带关系,各树朋党,扰乱吏治;更有讽刺意义的是,由于官职设得太多,当时,宰相、御史及员外官办公时连座位都没有,时称“三无坐处”。姚崇联合宋璟等上书,要求整顿吏治。睿宗采纳了他们的建议,罢免了许多不是从正当途径任职的官员,使吏治大为改善。但不久,太平公主挟持睿宗干预朝政,与诸王结为朋党,危害政局。姚崇与宋璟密奏睿宗,结果被公主得知,姚崇被贬为扬州长吏。

公元713年,玄宗即位,重用姚崇。当时,正是外戚干预朝政,政治黑暗。姚崇辅助玄宗,裁减冗官,改革朝政,选贤任能他针对以前的种种弊政,提出了10项治国建议:以仁义治理国家;不穷兵黩武,开疆拓土,追求边功;执法公平,皇亲国戚、近臣犯法,也严加惩处;不准宦官干预朝政,不准皇亲国戚任台、省官,禁止外戚干预政事,严禁建筑道观佛寺;废除租庸调以外的一切苛捐杂税;皇上应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等。这10项建议,成了玄宗开元时期的重要施政纲领,对“开元盛世”的出现,做出了极大贡献。

公元716年,山东(今崤山以东)大闹蝗灾。当时,人们迷信,说蝗虫是神虫,只知烧香跪拜祈求神虫赐恩,眼看着大量庄稼要被虫吃光却不敢去扑灭它。姚崇便向玄宗上奏说:“蝗虫既然能飞,夜间就一定扑火,如果夜里燃起火堆,火堆旁边掘坑,蝗虫扑来,就被烧死掉到坑里。这样,一边烧火,一边埋虫,定能扑灭蝗虫。”玄宗根据姚崇的建议,分派官员到各地指挥灭蝗。汴州刺史倪若水拒不灭蝗,并上疏玄宗:“蝗虫是天灾,不必驱捕,应该多做有德的事,就会自消自灭。”其时,另位宰相卢怀慎也反对灭蝗,他说:“蝗是天灾,岂可制以人事?外议咸以为非。又杀虫太多,有伤和气。今犹可复,请公思之。”大臣们也议论纷纷,都以为驱蝗不便,或以为蝗虫太多,除之不尽。玄宗也动摇了。只有姚崇力排群议,坚决主张靠人力战胜蝗灾,他写信责备倪若水:“如果说多做有德行的事就可以灭蝗,那么,你管辖的地方,蝗灾如此严重,不正说明你是一个无德行的人吗?”倪若水接信后,又担心又害怕,赶紧命令百姓,按姚崇的说法去做。终于战胜了这场特大蝗灾,减轻了灾情。

公元716年,姚崇的两个儿子广引宾客,接受贿赂,为时人所讥,再加上姚崇信任的中书省主簿赵诲,受蕃人珍遗,这两件事使姚崇感到,自己再居相位对国家不利,于是举荐宋璟代替自己的相位。

公元717年,关中粮食紧张,为减少从洛阳转运粮到长安、劳民费财之苦,玄宗准备到洛阳去就食。就在玄宗将去东都之时,洛阳太庙的房子突然坏了。于是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上天的警告,劝玄宗不要去了。玄宗去问引退了的姚崇,姚崇却不迷信,他说:“山上的土壤腐朽尚免不了崩塌,更何况是房屋的木材?太庙倒塌只不过与陛下的行期偶然巧合,不是因陛下要到东都去房子才塌的。”他劝玄宗放心,按原定日期到东都去,于是,玄宗如期到达。

姚崇一生,虽在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为宰,但生活俭朴。自己没有豪华的宅院,全家人住在离朝廷很远的偏僻地方,有时上朝处理政务,不能回家,就寓居于罔极寺。有一次,他患疟疾,就让家里人到寺里来照料他。公元721年姚崇去世。他在遗书里列举古代圣贤薄葬的事迹,批评厚葬之风,教育子孙不准为他厚葬,并要求自己死后,只穿平常的衣服就可以了。这在厚葬成风的封建社会中,确实难能可贵。

姚崇三朝为相,生活俭朴,为政清谦,不惧灾异,不怕权贵,并敢于直言进谏,尤其是协助玄宗整顿吏治、改革弊政,贡献极大,是一位治国安邦的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注:①、②《旧唐书·姚崇传》卷九十六。

摘自:《河南乡土历史》,责任编辑:晓东;
问题建议,QQ/微信:860055692;
豫史 微信公众号(ID: Henan-lishi)

你可能感兴趣的:(开元名相姚崇 | 豫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