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三的过去

一、名字有故事

苏三其实不叫苏三,叫Susan,是她18岁上大学那年,自己起的,因为同学们都有英文名字。

后来Susan被叫着叫着,就成了苏三。她喜欢这个名字,觉得特文艺。

其实她一开始叫苏小红,她爹取的。

她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叫苏家岔的西北小村。

听说她出生时,太阳刚冒出山头,阳光穿过纸窗户,照红了土炕上的大红枕头。

苏小红不喜欢这个名字,是从上高中那天开始的。

2001年,她15岁,去县城高中的第一天,班主任点名,她发现,农村孩子的名字不是红、霞,就是虎、龙,哪里像县城孩子,不是娜、婷,就是晨、宇。

于是,她跑到班主任面前,说:“老师,我想改个洋气一点的名字!”

“那叫什么好呢?”

“苏雅!”

她喜欢这个名字,让她能够优雅大方地存在。

二、成长有不经意的痛

对于成长,苏雅的记忆不多。

只是听说她出生于那天早上,她爹抽了很多旱烟。

村里人都叫他爹五十三。因为她爹出生那年,她爷爷刚好53岁,前面有6个姐姐。

第二年,她爷爷就去世了。

据说爷爷去世前,在炕上躺了半年,全身肿得发亮。

  她爹读到了高中毕业,最终没考上大学。

几个姐姐相继嫁人,剩下孤儿寡母。

读书人身子单薄,固执愚钝,日子过得青黄不接。

眼看一起的小伙子一个个都迎娶了白胖媳妇,生了大胖小子,只有他形单影只。

后来经媒人介绍,娶了镇子上一个26岁的姑娘,比他大6岁。

她之所以从镇子上嫁到村子里,是因为丑和懒。

丑,集中于那一口龅牙,且黄,且大。

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她嫁过来的第二年就生下了苏小红,隔了一年又生下了苏小青,顺便结扎。

苏家在苏雅这一辈就断后了。

在上世纪80年代的西北农村,没生下儿子,就没有精壮的劳力,只能贫困且被瞧不起。

苏雅记得,第一次去村里小学,七岁,是她爹让她跟着邻居叔叔去的,邻居叔叔是去给自己儿子报名的。

他爹那天应该是碾麦子,碾麦子在当时是最大的事情。

学费是那位叔叔垫付的,后来奶奶卖掉了留了好多年的辫子还上的。

苏雅还记得,每学期末,老师会带着全班同学步行十里路到镇上的中心小学参加学区统考。

考完试,奶奶接她。

90年代,烩面片小碗1.5元,大碗1.8元。

奶奶会买一小碗给苏小红吃,自己要一碗面汤,泡一个家里烙的饼子。

有一次,面汤没了,奶奶没吃馍。

两人走到中心小学等待下午考试。时间尚早,奶奶蹲在校门口,靠在贴着白瓷砖的大门墩上,打开用两个旧裤腿拼做的布包,拿出一个为了进城破例擦了菜籽油的又圆又黄的烙饼,大口吃起来。

冬天的午后,太阳像颗又大又圆的橘子挂在天空。

她坐在奶奶怀里,咧着嘴笑。

苏雅记得初中时,要穿校服。一套运动服,四季常穿。最难过的是冬天。当时六天制,周六放学,步行十里路回家,自己得赶紧把校服手洗了,挂在院子里,晚上冻成冰,第二天太阳一晒,就干了。有时天气不好,裤脚和衣襟干不透,也只好穿上,继续赶路去学校。牙齿会在风中不争气地打架。

三、把青春交付给梦想和奋斗

苏雅记得,上了高中,生活有所好转。

政府给每家建起了羊舍,还给了羊羔,每户还有无息贷款2万元用于扩大中药材种植。

父亲的任务是种地。母亲的任务是喂羊。奶奶负责做饭和打扫卫生。

苏雅拼命地读书,好在她每次考试都能甩出第二名好几十分。

2004年,苏家有几件大事。

18岁的苏雅考上了一直想去的某沿海重点大学,学习对外汉语。她的梦想是去纽约或者巴黎,让那里的繁华和浪漫填补她生命里的空白。

16岁的苏小青没考上高中,上了技校,学费全免,有生活补助,学酒店管理。

9月,父亲卖了一部分药材和羊儿,凑了一万五千元,送她到千里之外的南方上大学。

一家三口第一次坐火车,两天一夜的硬座,竟然兴奋得不想睡觉。

下了火车,空气湿润,花香阵阵,母亲被灯火辉煌所震撼,父亲一个劲地说:“我闺女真厉害!”

那一刻,苏雅觉得所有吃过的苦都是值得的。

苏雅在那座花园般漂亮的大学本硕连读,依旧勤奋,依旧有各种奖学金和助学金的支持。

2011年,苏雅毕业,去了巴黎的孔子学院,教汉语。

在巴黎的春风里,和翻译官戴维一见钟情。

2012年,苏雅26岁,结婚,定居巴黎。

当戴维说无论疾病健康他都愿意照顾她一生一世的时候,苏雅哭了,她想到了和奶奶在中心小学门口吃馍馍时像橘子一样的太阳,想到了那些牙齿打架的岁月。

四、转角就会遇见幸福

今天,2018年10月1日,举国欢庆。

苏三一家三口回娘家。

苏小青驾车来接。

戴维被派到中国工作。

苏三随夫回国,在一所国际学校教汉语。

再回来,家乡早已通了铁路,老宅变成了火车站。

政府给每家修了红顶白墙的三层楼房。

离家不远的青山绿水,被开发成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苏小青把自己家改成了农家乐,招待八方来客。

父母和奶奶每月有养老保险金。

苏小青在城里买了楼房,平时父母照看孩子读书住。

80岁的奶奶,摸着苏三女儿的脸蛋,一个劲地说:“就跟你娘小时候商店里卖的洋娃娃一样漂亮……老头子啊,你看看我们家两个女娃,现在多出息……我们到底是赶上了好时代!”

    (作者按:苏雅是80后西北农村孩子的代表。)

你可能感兴趣的:(苏三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