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时期的感悟

Day28:小结

连续打卡28天公益主题分享的小结

公益者需要释放一种受与教的平衡

我之所以想做这样的分享,得益于浩洋兄长组建的“公益事业发展交流讨论组(全国各地公益伙伴381人汇聚于此)”的学习启发,“积极努力是我的生活态度”,在我们群里曾有39位老师做过语音/图文分享,那段时间每天接受他们的输出内容,确实让我们听者受益匪浅。如果学习是一种主动索取,那你得自觉学会分享。基于此,我主动报名加入了“公益分享家执行班委”。

公益者需要行的载体表露学与思

报名的人员都非常积极,我们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微信群里的伙伴前几天的时候都非常活跃,但后面一段时间大家好像都销声匿迹了。今天我从娜姐“年计划”社群中再次体会到,运营一个社群并非易事。也从罗辑思维“罗胖”分答的语音里找到另外一个答案:”能让自己坚持下去的不是毅力,而是互训“。简单地说,如果叫我每天分享没有读者的互动,没有关注者投票/点赞/分享,我不可能每天都坚持发文,因为人需要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并坚持挖掘。

= 计划与行动 =

公益者需要善思善学善行以得道

本以为有机会可以和一群公益伙伴共同学习、分享,最后我没有如愿以偿。互联网世界之外,我用¥1000+的学费报名加入了多多老师他们的青年理财训练营,在那里我认识了一群非公益界却也做着公益的娜姐/还有信基督的好姐姐,那时起,我再次理解了心中的公益”你所做之事有正价值于公众,也是公益“,就像娜姐运营的社群,我们学员班里的伙伴都成了她的粉丝,娜姐是个人教练,邀请了180多位伙伴共同学习,每天坚持着,他们今年要出一本书叫《用一年时间重生》,社群(不是简单的一个微信群)里编辑组/设计组/运营组/服务组一应俱全,担任组长的伙伴都身怀一技之长,用娜姐的话说”每个人都有他独一无二的潜能“,帮助别人实现个人崛起,这便自然与公益同道了。

公益者需要明白一个关于多与少的道理

行动中总有一些人让你受益,看到小文子撰文的微信数据分析,自觉自己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微公益项目“,用做社工项目的直接受益人分析,那这段时间的分享服务了9848人/次,直接服务人数2000+(除去关心我做这份工作的朋友们,我的同学/我的朋友/我的同事,他们并不需要向我学习这类知识,还是默默的帮我点赞,促使我拿到了”原创作者“,特别谢谢他们)。因为原创作者的开通,让我有了和关注者互动的机会,他们可以留言,我可以和他们发生信息互换,这个过程就不会显得那么艰辛。对别人期待少一点,对自己要求高一些。这句话应证了管理好公益组织的人必定也能很好地管理自己。而我,一个寻求”早失败,快失败“的公益创业者,还要继续开启创造的模式,我需要先学会”管理自己“,这个过程辛苦了我们青益供职的伙伴,谢谢你们这样眷顾我们的组织——青益。

后 记

在接受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行走在与“社会教育”重合接轨的过程中,我必需完成一次接一次的“自我教育”裂变。如果心中孕育着一个“博爱的善行者”,那唯有公益之路可以让我更靠近“真实的自我”。为什么我把寻找自我看得如此的重要?物质未可得,精神不可缺。拿最近的来说事吧,信息化时代“朋友圈信息像狂风一般吹得我满发凌乱,我要如何重整衣装在碎片化的信息隧道里自由穿梭?”经验和知识任缺其一,我的能力都不会好到哪儿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公益时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