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很关注极简,不断地扔、卖,处理了大量的物品,欲望小了很多,但觉得自己做的还是不够好。
在豆瓣“极简生活”小组里,有人担心“极简之后丧失了心动感”这个问题,我曾经也有这个困扰,但现在觉得,为什么非要对物品保持心动呢,为什么要把感情建立在物质上呢,所有的物品都不再令我心动,这样不就不会被物质束缚了吗?
在我看来,也算是一件好事:曾经心心念念想要“得到”的物品不再执着,曾经让我痛苦又甜蜜的感情不再纠结,清清净净地过日子,也是我追求的一种平淡的欢喜。
接着讲讲《极简术》这本书吧。’
一、新概念
1.“舍掉储存的概念”。
虽然一直强迫自己不囤积,养成用完再买的习惯,但偶尔也会忍不住“打折”或者“尝鲜”的诱惑,会囤点东西,对于这个习惯,《极简术》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想法:把便利店当作大型冰箱,亚马逊当作一个巨大的仓库。
我是这么理解的,尽管不囤积可能会错过一些优惠,但是这些“优惠”相当于是你寄存商品的保管费。
其实优惠不了很多,毕竟需要囤积的日用品本身一般不会太贵,其次就是囤多了会不自觉地想快点用完,然后用的比较浪费,更不省钱了。
2.舍掉吝啬的习惯。
许久未使用的物品,不如送过有需要的人;有一个机会也可以让给期待这个机会很久的人;认识一位有趣的朋友,介绍给其他朋友。
也许有人会担心,到最后自己还能剩下什么?
但是可曾想过,你我原本就是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
我们总是想拥有更多,总是担心丢掉了还会需要这个东西,担心失去,厌恶风险,但是我们原本就是“两手空空”地来,也一定会“两手空空”地走,何必又执着于“拥有”呢?
物品也好,感情也罢,我们只能欣赏和享受,是无法真正拥有的。
我目前虽然能够把昂贵但是不使用的东西送人,但是对别人还是较为吝啬,在金钱、时间和感情方面,我都做得不好。
3.舍掉附属品。
对东西,不是过分地爱护,而是带着爱意去使用,直至东西被使用的伤痕累累。
这条最具代表性的建议是苹果手机本身就呈现了精致的美了,完全不需要额外加什么外壳。
我一下子想扔掉我的手机壳。
之前很喜欢那些花里胡哨的手机壳,为此给自己定下了一年买两三个手机壳的规定,买一个扔一个。现在觉得,手机壳好像没多大用处?一是为了保护手机,二是因为好看,但是真的能起到保护作用吗?
我有两个前男友,他们都不用手机壳,我问他们原因,一个说“手感更好”,一个说“不喜欢”。的确,摘了手机壳,摸着更舒服。
粉饰得越多,就越容易产生“浑浊”。而所谓极简,就是你越彻底,它就越美。人也是一样的。舍掉多余的粉饰,回归人生之初的美,你的独创性就因此越突出。
作者还建议,皮带也不要,裤子穿合身的就好。
4.舍掉“提高生活质量”的想法。
当你提高了某项生活质量后,整体生活支出也将相应提高。
换个角度说,当你的收入稍微下降一点点,整个生活的平衡状态便被打乱甚而于濒于崩溃。
这个是重点了。抱着“生活得更好”的想法,于是开始买入好口碑同时也价格更高的物品,结果是第一,有一分钱花一分钱,收入增长了还是留不住钱;第二,生活水平一旦提高了,就很难下去了,观念虽然变成“买精不买多”,但偶尔会太追求品质(高价),忽略了一些物美价廉的好产品。
从现在开始,回到原点,学着努力让生活开支最小化,不过分善待自己。
5.舍掉“黄金周”
为什么放假就一定要出去玩呢?我真的需要用走马观花的旅游来看世界吗?
真正的休息,是把状态调整得更好,让自己更有精力。下一次感觉疲倦和累了的时候,不要再想着逃离了,也不想去热门旅行地了,没去过又怎样,关注一下自己吧。
尝试极简的路上,我不光丢掉了很多东西,也整理了自己的内心,渐渐认识自己更多,比起“什么都想要”、“拥有很多”的状态来说,我更喜欢现在这样,身边留下很少的东西,要是马上搬家也不会头疼的状态。
没有得到又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