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边界

之前在得到上学过薛兆丰老师的经济学课,觉得在某些场景下经济学真的是十分精妙。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利用价格这个最简单的无形之手反而能够最高效得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实现最大化的产出。

比如说我们现在实行的市场经济,效果就比计划经济时期要好得多。那个时候吃点啥都要凭票,现在没有你吃不到,只有你吃不起。

一度我也觉得经济学的这一套理论可以包治百病。

  • 堵车了,收一下拥堵费
  • 供需失衡了,提高一下价格
  • 环保?价格便宜就是环保

但是随着深(nian)入(ling)理(zeng)解(zhang),越来越觉得经济学是不是也和物理学原理一样,有着它自己的使用范围?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经济学是否不能很好发挥作用?

当前我想到了一下三种情况:

价格失真

这个问题我曾经在用价格衡量商品是否环保的漏洞中讨论过。

当时薛老师的观点是,塑料袋相对其他环保材质的袋子便宜,所以总体来说塑料袋其实更加环保。但是我认为,塑料袋的价格其实并没有真实反应整个环保链条的代价。比如当前塑料袋的填埋焚烧的处理其实并不彻底,后续对环境的污染会持续很久。而如果采用彻底的方式来处理,那么成本必然上升,也不排除会超过环保材料的可能。

这种情况我称之为价格失真

因为当前的技术、认知和观念的影响,价格并没有正确反应商品对整个社会乃至世界的总体影响。

极端条件

这种情况我们最近应该是经历了不少了。

比如疫情期间,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口罩应当无限制涨价。这样才能刺激生产方加大生产,最后达到供需平衡。这就是市场调节机制。

以前我也是这么认为了,但是后来越来越觉得这么做可能不对。因为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一旦对生活必须品发生物价哄抬,民众必然发生抢购、囤积。反而成为一种恶性循环。

平时我们坐过地铁吧,高峰时人山人海的迹象是不是有所体会?但是平均人流呢?如果你是地铁设计者,你会为了应对高峰期的流量把地铁站修成一个体育场么?不可能的。因为这么做代价太大,而且平均利用率太低。

我们再回到生活中的例子。通常的生活必须品,没有人或者商家,甚至是国家为了应对极端事件而储备超大份额。哪怕确实有这么多,限于物流和信息的传递速度,也不能及时输送到每个需要的人手中。那么在发生极端情况时,如果每个“理性”的人都会因为涨价预期去囤积物资,那么必然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

比如说我们这次疫情初短缺的医疗物资和医疗资源,就是因为这种极端突发而被击穿。

个人认为此时如果仅靠经济学理论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秩序的。正好最近有一个疫情期间拍摄的记录片,说的正好是疫情期间口罩是如何升级为通军火一样级别的战略物资的。

口罩猎人

既得利益

有一门学科叫政治经济学

以前一直不明白为啥好好的经济学要加两个字,现在可能有所了解了。

经济学绝对不是像物理数学一样纯客观的学问,而是和人性息息相关的。人性中总是有贪婪的部分,得到了的谁想失去呢?当然是想尽办法保护住自己的财产和产业啦。

比较熟知的既得利益集团,如香港的地产业。

香港人的居住环境我想很多人都有所了解。上海人的房子已经很小了,但是香港有过之无不及。十多年前我去过一次香港,当时有个同学在香港工作,我就蹭了他租的房子。卧室就能放一张床,厨房里除了灶台只能站一个人。像这样的房子,就是两室一厅了。在上海三层阁住过的我都觉得实在太小。但是香港真的已经到了没有一片空地可以新建住宅了么?恐怕不是。

之前看到某些网上的文章表示香港地产商为了维持高位房价故意阻止当地政府出售新的住宅用地。不仅让很多香港人的居住成本上升,更是让香港的产业变得单一没有活力。

说到这里,最近学习到一个新词汇--市场原教旨主义。这是个一旦经济上出现问题,就认为是市场经济不够彻底的原因。也就是认为经济学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但是实际上这些年市场主义的先驱欧美相继出现重大的经济危机。

有关这个词的更多信息,建议搭建观看一个访谈节目《这就是中国》。

市场原教旨主义行不通
此时,我觉得大家应该停下来好好想想。经济学确实能很好的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促进世界发展,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但是也要思考了解到经济学不是万能的,或许我们该给经济学划定一个边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济学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