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参加罗辑思维前策划人李源的读书训练营时,他提到平时在课程中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需要读的书太多,越积累越多,最后书都读不完,该怎么办?
和这些人一样,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尤其是现在处于信息爆炸时代,要学的东西多,但时间却没那么多,所以我越来越迫切的想知道如何才能提升读书效率。
《实用性阅读指南》给了我答案,第一章内容就告诉了我们如何有效率地去读书。作者大岩俊之是培训讲师,在创业时,他认同“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的观点,因此开始尝试一年读300本以上的书。在学习一系列读书方法时,他也经历了我们读书碰到的各种问题,并在这本书里分享了解决方案。
1
读书的第一步在于选书,选到适合我们自己的书,那就大大节省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京东6.18读书促销日时,我也抢到了优惠券,打算买一些书,但在考虑买哪些书时却犯难了,最后参考了一些书单,匆匆买了下来。
平常自己选书时也没什么技巧,基本都是看牛人们的推荐或者参考一些书单和豆瓣评分,但有些书买来后,发觉并不太适合自己看。有些是觉得晦涩难懂,读不下去,有些是读起来对自己用处不大,为此开始意识到会选书的重要性。
作者大岩俊之对于这个问题的见解是多去逛书店,在书店翻的书多了,自然知道哪些书好不好。或者是平常就下意识的记录,留意一些身边的信息时,对于自己感兴趣或需要的书可以记在亚马逊账户的“心愿单”中,这样以后购书时就很明确了。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作者奥野宣之也提到这种做法,他是用纸笔记下平常感兴趣的书。但鉴于现在网络发达,也提议我们可以在网上记录,豆瓣的豆列就是个很好的记录工具,而且有评分和书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试试。
2
选书过后就是读书了,不少人估计和我以前一样总是一页一页读过去,从头读到尾,但这种读书方法效率真的很低,耗费的时间多,往往读完也忘得差不多了。
那怎样读书,效率才高呢?读书之前带着明确的目的去读书,容易更有所获。如你打算读一本写作时,你得先问问自己读书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了解如何收集素材,还是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或者其他。
明确了目的是什么,你看书时的注意力就在哪,因为主动意识去行动时,我们的注意力会更集中。这就像吸引力法则一样,关注什么,就更容易注意到什么,主动思考也让我们印象更深刻。
而拿到一本书时,先看看序言、目录、后记,序言凝缩了一本书所有的要点,目录列出了书的大致结构,而后记往往是对全书的总结。所以先看看这些内容,会让我们一下了解书大概写了什么,里面有没有我们需要的内容,再决定要不要去读。
作者大岩俊之说到:“一本书的重要内容只占本书的20%,这20%中最重要的仅有4%。"因此在读书过程中我们不要试图全部理解,避免加重大脑负担,只要掌握了其中4%的核心内容,我们就记住了书中最有用的部分,这样省时又省力。
在读书时,只要我没给自己限定时间,我就很容易拖延,慢悠悠的去读。一旦规定了具体的读书时间,如读一本书时,规定自己得用三个小时读完,我的读书速度就快了很多。
规定好读书时间,这样目标明确了,我们读书时就不易拖延,注意力和读书速度都会有所提升。
3
读完书后,怕忘记,那我们就得有意识地去“输出”,以此牢记书中的内容。输出方式可以是“向他人讲述”或者“写下来”,它会提升我们的输入效果,加深我们对这些内容的认识。
《好好学习》的作者成甲曾说到2010年时朋友邀请他去开一门新课“个人知识管理”,但成甲心里在打鼓,觉得自己对这方面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刻,但他想到向他人讲述也是学习的好机会,就答应了下来。
在开课之前有3个月的准备时间,他把市面上能够买到的相关书籍都买来了,也把网上相关的文章和讨论都看了一遍。为此他记录了大量的笔记,画了几百页草图,他的辛苦没有白费,那次的讲课效果很好。
他自己也通过那次课程完整地构建了整个知识管理的框架体系,《好好学习》这本书中的方法和理论,很大一部分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可见通过“向他人讲述”或者“写下来”的方式去输出时,我们会更清楚对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还不太清楚,在这个过程中,也会强化对这些知识点的记忆。而别人提出疑问或者新想法时,我们对这些知识点的认识也会更深。
从选书到读书再到输出,都是有相应的技巧,下意识的去训练和运用这些技巧,我想你的读书效率一定会有所提升。
齐悦梦想社群第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