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真的不想再思考了。。。。”

身边人有没对你说过这样的话,咱不动动脑子呢?脑子进水还是秀逗了呢?

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什么意思呢?先不用理解得那么复杂,表层意思我在思考所以我存在。 那你可能会觉得,这么一个开头有啥意思呢。

对的,我想说的就是思考。思考很难吗?挺不容易的。现在科技更新换代太快了,信息爆炸飞上天,一股脑地涌进你的脑海,被动接收或者凡事都直接问搜索。

所以,出现2个问题,一是懒惰,二是不习惯。

最明显的就是营销当中有一种手段,就是说,吃掉用户的时间, 并且让你欲罢不能。

比如游戏、抖音的设计就是如此。

目的无非就是让你沉浸其中,跳不出来,甚至会劝自己不要跳出来,一时爽,一直刷。

甚至都不用动脑筋,就可以跟着狂笑。狂笑过后,好像也没啥了。

“抖音一分钟,世间两小时”就是这么来的。

下班一族地铁上,人手一台手机,不玩抖音(落后的我),都能听出了熟悉的音乐和夸张的笑声。有时候自己都会看的恍惚了,哇啊,我必须加入,不然自己就是个例外。感觉很多都中了魔怔一样,我常常设想,要是有那么一种病毒,被植入手机,一按开关就能消灭掉一个人,这肯定是最快人类毁灭的方式之一了。

再有,晚上吃饱喝足之后,晚上开始刷抖音,觉得自己没刷多长时间,但是抬头一看都已经半夜一点了。


但问题是,大脑是有“快乐门槛”的,也就是心理学上说的“阈值”,当你被刺激到一定门槛时,你的大脑就会习惯这个“快乐门槛”,如果刺激程度不够就不会快乐。

当然,我不觉得打打游戏、刷刷抖音有什么问题,关键是必须有个度,得自律。

它们之所以那么吸引,很大程度是人们觉得世界那么大,那么奇形怪状,那么多的匪夷所思,自己能在几十秒就能获得快感,并且还很多选择,不用钱,何乐而不为呢?

看了还得思考啥,太费脑力了。事实上很多懂事复制的,重复的,有些东西根本不用思考。矛盾了吗?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吸引我,我为什么会沉迷。毕竟,满足欲望这条路是没有尽头的。而基本欲望就是,物质满足之后,就是精神的豢养。

在这个基础,你就要识破这种东西为什么存在而且还能让我欲罢不能呢?

很直接,厂家要想让人继续沉迷,那就只有加强刺激一条道路。因为著名的谷歌设计伦理专家哈里斯对《大西洋周刊》说过: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每一块屏幕的背后,都至少有上千人,他们的任务就是击垮你的自制力”。企业通过各种策略,引导和培养用户产生符合企业需要的行为习惯,这就叫做“行为设计”。

也许会有人说,你这是危言耸听吧?你是阴谋论吧?这个世界阳光明媚,哪有这么多坏人坏事?还真不是,至少这不是阴谋,而是阳谋。

有没很可怕?所以适可而止,给一些时间自己思考吧,多一些自律。

具体该怎么做呢,我才不告诉你。答案是靠自己去找的,立下flag是没有用的。


比如,生活中的思考从何而来呢,是可以从工作,生活,哪怕是天马行空的那样。都是挺 好的,有了思考,就能多些自律,求知的欲望就能上升。

再举一个例子。你平时会这样吗?一心二用,健忘式,还是心理作用?

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对应的行为举止是有落差的,比如,很多时候你想一次性做两件事情,一个主要的,另外一个是顺路(次要)的,结果你往往只会把主要的事情做好了,顺带的一般会忘记。只能再折回去进行,有时候甚至都忘记掉一段时间。

且中间两件事情间隔地时间越久, 就越是容易忘记。比如,你在中大公司位置吃完饭主要想下楼丢餐具垃圾,然后同时路过茶水间想顺便倒给杯子装水,结果是你扔完垃圾,下面遇见熟人又闲聊了一下,然后再上来洗手间,又洗手,又遇见熟人又简单几句。最后你往往都是直接回到位置,你就会基本淡忘了要打水这件事情。心里可能有些小小感觉有事情没做,于是才开始察觉。并且这种情况,经常上演。

所以,这就涉及到一个一心二用的问题,是和习惯相关,科学依据是,心理学上的注意力分配问题。神奇吗,居然是这样的。我居然思考了。居然不是一句拍脑袋是我彻底健忘了。

是不是吓得自己赶紧思考了一下呢?

不说了,你还是赶紧刷个抖音和朋友圈压压惊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不起,我真的不想再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