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暴力:这个戴着多重面具的家暴魔鬼

昨天的文章里我们提到:某期《少年说》节目中,一少年喊话父母:“你们能不能不要冷战了?”“我在中间特别像一个夹心饼干。”

图片发自App

少年清楚地认知到了家庭中存在问题,并尝试寻找方法(上节目喊话)解决问题。

如果把少年换成一个6岁以下的孩子,会怎么样?

                                        1

法国心理学家玛丽-弗朗斯•伊里戈在其畅销书《冷暴力》中,对“冷暴力”进行了全面定义:“(冷暴力或者精神虐待)这一概念,它广泛发生在婚姻、家庭和职场中,施虐者通过拒绝直接沟通、言语歪曲、讽刺、嘲笑、轻蔑、否定人格等常用手段来欺凌、控制受虐者,摧毁其自尊,改变其思维方式,使这种关系持续下去,让受虐者无法逃脱。这类冷暴力现象并不如身体暴力明显,只会让受虐者有苦说不出,一味检讨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图片发自App

“冷暴力”与单纯的身体暴力不同,带有极强的隐蔽属性,是一场持久的不见血的谋杀。

回想一下,我们自己是否曾对丈夫或妻子不理不睬?是否曾对孩子讲的话充耳不闻?我们又是否曾意识到这些行为会给对方造成心理伤害?

                                          2

拒绝直接沟通,是最常见的冷暴力方式。

中国法学会全国家庭暴力现状的一项社会调查表明:在发生矛盾的家庭中,有88%会出现夫妻双方互不理睬的现象,也就是所谓的冷战。

图片发自App

“只是不说话而已,有什么问题?”

如果夫妻间矛盾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长期的零沟通状态容易激发女性的复仇心理;容易使夫妻中的某一方有外遇,致使家庭矛盾进一步升级;有孩子的家庭中,这一切会被幼小的孩子内化,容易使孩子性格孤僻,不愿和别人交流沟通。

                                        3

如果“冷暴力”的受虐方是孩子,后果则更严重。

而且很多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精神上虐待孩子。

早在1945年,美国心理学家对拉美孤儿院的观察即发现:孤儿们在院内吃得好,穿得好,未受任何身体上的不良对待,但这些孩子的早夭比例远远高于正常家庭中的孩子,因为他们极少接受身体和情感上的刺激。

其后,又有人调查了罗马尼亚孤儿院在奇奥塞斯库政权倒台后孤儿们的生存状况。发现有些孩子2岁半了还不会咀嚼。孩子们一个挨一个地躺在摇篮里,他们不哭不笑不闹,就那样被动地等待着。他们吃饭不是因为他们饿,而是护士来了;他们的尿布被更换不是因为他们刚刚小便了,而是换尿布的时间到了。

图片发自App

他们任何的表达都不会得到回应,所以他们厌倦了,放弃了。

孤儿院的看护者们并非故意施虐,他们只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4

拒绝直接沟通,往往也是更为隐蔽的冷暴力方式。

你有没有做过一件事情:在孩子吵嚷着要你干着干那的时候,给他打开电视机或平板,用动画片或视频堵住他的嘴?

图片发自App

对孩子的“冷暴力”很多时候仅仅是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孩子天生对爱和交流的需求。

孩子看电视的时候自然是无需交流的。

如果1岁左右正处于语言发展期的孩子长期处于跟父母和周遭极少交流的状态,他的语言能力会被严重迟滞。

我曾经一位同事的女儿就曾面临这样的问题。孩子的奶奶不善交际,平时不太带孩子出门,在家里也很少跟孩子说话。孩子长到2岁多时还只是会叫简单的爸妈。

                                          5

《慕尼黑水星报》对《冷暴力》这本书评论道:“本书帮助读者清楚且完整认识到,带着不同面具的冷暴力是施以怎样的手法去伤害他人。也让周遭原本对此过程无法想象且难以理解的人,正视问题的严重性。”

“冷暴力”有很多面具,今天,我们从拒绝零沟通开始。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冷暴力:这个戴着多重面具的家暴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