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慧度的简易自检法

一个人从小到大的成长史,就是逐渐感受自己智力和道德越来越趋于大众的发现史。

人们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大学、乃至走上社会的成长过程中,通常在小学阶段对自己的智力和道德评估最高,初中次之,高中再次之,大学更次之,最后经历“社会的毒打”,对自己的智力和道德水平逐渐清醒。这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纵向比较,那么跟别人之间的横向比较呢?

很多人踏上社会,跟别人相比往往还是高估自己的智力和道德,轻微的盲目自信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但过度的盲目自信就是无知无畏了。那如何才能相对客观地自我评价呢?这里介绍一种方法,我称之为语言转换法。


语言转换法的操作就是,把你习得的一种原创思想,试着更换一种表达方式而不同于原创者的语言来重述这种思想。原创者会定义一个或一套概念,你考察自己能不能替换成日常常用的语言、公共语言来重新表达出来;原创者可能会形成他理论的一套内部语言,你考验一下自己能否把原创者的内部语言转化成公共的外部语言。

当你经常很容易更换别人的表达方式却不影响原意的输出,那就证明你智慧度高;反之,当你经常无法更换别人使用的表达方式,那你就要清醒,自己智慧度并没有自己想象得那么高。

你也可以拿这个方法去考察别人。假如别人能经常用自己的表达方式、用更利于大众交流传播的公共语言,来替换某种原创思想的叙事方式,这种人思维力就比较厉害。


为什么可以用语言转换法来检验智慧度呢?

维特根斯坦说,“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他的意思是,你的语言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

这里我们先替换这句话,不妨说,“语言有多大思想就有多大”,至于从“思想”到“世界”的跨越这里先不表,这里先说语言和思想之间的关系。


每个人都会产生很多思绪,这些思绪有些感性的、有些理性的,但起初所有思绪都以碎片化的方式在大脑里闪过。威廉詹姆斯称之为“意识流”,因为这样的思绪是碎片化的、流变的、一闪而过的。前语言时期的婴儿,脑子里出现的就是这种意识流,但婴儿根本抓不住它们。

人对于自己三岁之前几乎是没有记忆的,是因为婴儿时期还是前语言期,婴儿因为还没学会很多语言和概念,所以婴儿的意识流碎片就无法通过语言、通过各种概念来进行固定,于是婴儿就抓取不住自己的经验,长期记忆也就产生不了。

语言是帮助碎片化的流变思绪来固定塑型的,语言中的种种概念就是用来固形碎片化流变思绪的工具模板。你的语言越丰富,你用来塑型你碎片化流变思绪的工具模板——概念——就越多。只有当一个人碎片化的流变思绪被固定住了,这样的经验才能以思想的形式而不是以流变思绪的形式来形成记忆。

思绪与思绪之间需要叠加,就像搭积木一样,思绪与思绪之间的叠加的前提就是,先得用语言概念来刻画描述思绪。思绪叠加得越多,所谓思想就走得越深、越远。

由此可见,思想的基础就是明确的语言概念。不借助语言概念,思想要么是单个的思绪,要么就是短命鬼被遗忘。而禅宗里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缺乏思维常识的瞎掰,所有的“悟道”都是借助于语言、借助于概念的“悟道”。脱离了语言和概念的“悟道”,任何高僧都是根本做不到的,靠意识流碎片的“悟道”就是瞎胡闹。

当然广义来讲,语言除了文字语言,还有音乐语言、绘画语言等。一方面,现在很多音乐语言、绘画语言也渗透着由文字语言所构建起来的思维;另一方面,抽离了文字语言的音乐思维、绘画思维,它可以表达脱离文字语言的感受,但这种感性思维就跟思想中的理性思维脱钩了。理性思维都是建立在以概念为基础的抽象思维上的。


所以我们说,语言有多大,思想就有多大。当你能用丰富的日常语言来经常重构别人的思想时,等于你已经灵活掌握了别人的概念,那么你就是有独立思考、智慧度高的人。

补充一点,假如别人的原创思想里的一组概念让人确实无法替代,而自成一套内部语言体系,那么你要小心,这样的逻辑自证的思想缺乏兼容性、具有排他性,如同宗教思维一样,要当心被洗脑。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种智慧度的简易自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