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0:写作营第十二天,我的故乡

今年因为疫情,在家呆的时间最久,但是每天都懒洋洋地宅在家里,看剧、看书和工作。没有再去爬爬儿时常跑着玩的山,也没去看看故乡冬天的景,感受那寒风的凛冽。

但家乡的一景一物都印在脑海里,记忆深刻。生我养我30年的家乡,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几年,竟觉得自己对家乡了解的越来越少。

我的家乡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中旗,位于辉腾锡勒草原,也是内蒙古高原上的丘陵山区。儿时的记忆其实都是苦涩的快乐,长大后才知道那叫贫穷落后。

我们旗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之一。自然环境恶劣,资源贫瘠,家乡的父老乡亲都是靠种地和养殖维持生计,种地收的粮食解决基本生计问题,养殖的收入用来供子女读书以及应付家庭的其他收入。我出生的年代,基本上没有了饥饿问题。虽然达不到营养丰富,但基本的温饱不成问题,只有个别劳动力薄弱的家庭,种地收成不好,正到第二年秋收时会有青黄不接的时候,需要借粮才能维持到新粮下来的时候。

记忆中2000年前后的时候,家乡的发展是这样的,家家户户都不富裕,吃的穿的都只是满足了饱腹遮羞的要求,谈不上质量。但村子里的人都在用心地过日子,乡里乡亲,在四季里轮回,在土地里刨食。逢年过节包个肉馅饺子,来了客人炒个鸡蛋炖个肉,有小货郎上门,用粮食换点水果、蛋糕,这些新鲜的食物都能让村里的人笑起来乐呵乐呵。暂时的享乐也会带给我们幸福感。

直到97年村里才通了电,路一直都没怎么修过,每次回家都被颠簸的坑折腾一回,发誓再也不回去了,但每到放假或者有时间的时候,还是忘记了前痛,急着回家。03年免除了农业税后,家乡父老乡亲们的生活才有了起色。

原本以为农村就是这个样子,但上了大学,走出了内蒙古,才发现贫穷并不是农村的本色。也许生在这样的农村,也是我后来走上农村发展工作的根本原因和驱动力所在。原本初衷在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人的生活现状,但不曾想过会为了农村、农民甚至农业的发展而选择自己的职业。

而现在,家乡人民的生活改善了,通了自来水,也有了网络。政府的扶贫款、退耕还林补贴、粮食补贴等各种各样的补贴,缓解了农业收入低的压力。家家户户也都有了存款。

但村子空了,从原来的几十户变成了十几户,都是老人留守在村庄,50岁以下的基本都搬走进城打工,原来记忆中的河很久很久没有流水了,土房子都没落了,砖房取而代之,好吃的黄壤土豆消失了,家家户户养殖的动物也变少了,吃的东西大部分要从外面购买,前后大概20年的时间让原本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也快要瓦解了。每次回家看到这样的场景,心里难免心凉,也许再过50年,等父辈这一代人老去,这个村庄便消失了吧。

一直在想用什么样的方式留住家乡的记忆,甚至去挽留,但一直都让人感觉无力,有些东西也许真的无法留存永远。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0.08.20:写作营第十二天,我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