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很多爱好历史的朋友对汉朝有着莫名的情绪,汉本是国名,最后能演变成一个民族的名字,不可谓不强大。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提到:国恒以弱丧,独汉以强亡。
深以为然。
国恒以弱丧,独汉以强亡
我读历史比较喜欢三国里的蜀汉政权,可能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有很多人的经历可能跟我大概相同,先听说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又听说了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然后看电视剧,读《三国演义》,突然有天意识到,书中的很多事情并不是真实的历史,然后又去读《三国志》。
记得2019年元旦,去成都的时候特地去了武侯祠,祭拜了昭烈帝和丞相。
当是时感慨万千。
姜维,字伯约
而今天是正月十八,我却独想谈一谈姜维——这个蜀汉政权最后的坚守者。
喜欢蜀汉政权的人看三国最爱看从诸葛亮出山到关公败走麦城这一时期,刘备势头极猛,卧龙凤雏在侧,然而自关公败走麦城,之后张飞被杀、夷陵兵败、白帝托孤,一系列的变故让众多蜀汉粉不想再往下看。
但是还有丞相啊,所以总觉得还能逆天翻盘,然后书便翻到了五丈原,汉丞相诸葛归天。
之后便不愿再翻书,然而对于一些死忠粉而言,还想继续看,因为还有姜维。
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
姜维本是魏国人,后来归降蜀汉,《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对姜维的评价: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当是时官拜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姜维27岁,正与诸葛亮出山的年龄相仿。
姜维死,汉亡。
诸葛亮去世以后,姜维继承遗志,《三国演义》中说姜维九伐中原,实则不然,姜维北伐大大小小前后竟有十一次之多。
我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明白,为什么诸葛亮去世之后了,在朝中那么多人并不支持北伐的情况下,姜维却依然故我。
时至今日,再读三国,才发现,这大概就是蜀汉集团吸引人的地方,一个织席贩履的人,最终能三分天下,其实说三分天下并不准确,当时天下十三州,魏国占七州,吴国占三州,而蜀国只有一州——益州。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言:益州疲弊。
此言非虚,然而姜维以一州而伐天下,当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我思绪前翻,这个结局大概在关羽失荆州的时候就已经注定。
但是,先有诸葛亮师出祁山,再有姜维兵伐中原,虽然没有改变结局,我们却都看到了一种执着。
这个执着源自于什么?
我思考很久,大概就是报恩,报知遇之恩。
所以,先主三顾茅庐,诸葛拼尽全力。
所以,诸葛礼遇伯约,姜维至死方休。
大概,蜀汉吸粉的一个很大原因就在于此,就在于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
及至邓艾偷渡阴平,兵进绵竹,破诸葛瞻,刘禅开城投降,并敕令姜维投戈放甲。
尽管想着以史料为重,但是在这里,还是会想起《三国演义》中的那句“吾等死战,陛下何故先降耶?”
这一问,让人今日读之仍能感受到那呼喊时的苍白无力。
这一问,包含着无奈,更包含着愤怒。
所以听到刘禅投降,众将士气得拿刀砍石。
然而即便如此,姜维仍不忘复汉,他诈降钟会,计构邓艾,又挑拨钟会反叛。在密信中告知刘禅: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可是,“日月幽而复明”何其难也?大汉四百年,国祚将终,岂是一人之力可以挽救?
景元五年(公元264年)正月十八,姜维和钟会死于兵变。
姜维死,汉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