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两岸三地演员的思考

冯小刚说,是垃圾的观众造就了垃圾的电影。虽不是喜欢小钢炮,这话也刻薄了点,但是还是有几分道理。纵观大陆影视圈的状况,再对比港台艺人的素质和修养,我常常觉得港台艺人德艺双馨,很少有花瓶式的人物,有的出道时靠脸,渐渐也能沉淀下来。而大陆的的诸多选秀节目或者造星工厂出来的小鲜肉小花旦们,多少年还在挤眉瞪眼,大多美则美也,浮于表面。某日突然觉得一个经济规律居然可以用在两岸三地的影视圈状态上,那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港台地区,有权有势之人太多,不管是书香门第还是豪门望族,抑或是寒门新贵,都讲究内外兼修,缺钱的挣钱,缺势的挣功名,缺修养的好好读书,而作为古时下九流之一的伶人一般存在的影视工作者,恐怕社会地位并不高(梅姑被掌掴,哥哥被轰下台),我想不管他们日后如何风光和粉丝众多,也终究过不去心中那道坎。

而大陆,大多有钱人都是以暴发户的形式存在,抑或又是不谈精神粮食的底层人物,邻家小孩一个选秀就一飞冲天,或是羡慕,或是崇拜,再加上社会价值取向的单一化,把原来平凡的一个人捧到神坛,被捧者飘飘然,也得意忘形到无所顾忌,放弃自我提升。个人素养的提升没跟上名气的上升,暴发户的家底捉襟见肘,所谓的明星便像断线的风筝,在天空飘飘荡荡,终于跌落神坛。

大陆的明星里,也有具备自我提升意识的人所在,比如胡歌。据胡歌说,有一天,他拿着遥控器来回换台电视,发现自己的三部作品同时在播出,《仙剑奇侠传》《仙剑奇侠传3》和《神话》。他心里突然咯噔了一下,“我发现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其实我并没有很大的进步,五年时间里我一直都在重复那个角色类型。”他觉得不能这样下去了,拒绝了多个古装玄幻剧剧本,还一度回到母校上海戏剧学院继续学习。之后,他为所谓的转型做了很多尝试。在《香格里拉》扮演长发自带高原红的康巴汉子;在《生活启示录》里丢掉包袱和闫妮演起了姐弟恋;在张黎导演的《四十九日·祭》里扮演受重伤的国军戴涛,几乎全程只露出俩眼睛——这是“古装王子”胡歌从未受过的待遇……如此左右奔图、上下求索,终于迎来了《琅琊榜》和《伪装者》的口碑人气双丰收,他,可演冲动莽撞的明台,可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梅长苏,他再也不仅仅是李逍遥。终于,观众一看到胡歌两字,就觉得电影电视品质有了保障。


图片发自App

大陆的经济水平,思潮均落后于港台地区,社会的进步需要时间,近年来,观众也越来越关注作品本身而不是演员的流量了,影视圈“老干部”也越来越受欢迎。相信,在理性的观众的观影取向和有自我觉醒意识的艺人的努力下,大陆的影视圈质量会越来越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两岸三地演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