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往往苦恼于自己没有灵感,却不知缺的不是灵感,是抓住灵感的手。
唐朝诗人李贺,人称“诗鬼”,他很善于留住自己的灵感,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于锦囊中,正是这个习惯让他佳作不断。
不只是他,令“洛阳纸贵”的白居易,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的贴着标签,整齐的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用于分门别类地收藏自己的灵感;宋代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也有这样的习惯,人称“柳布袋”,就是因为他有一个储存灵感纸条的布袋。
美国著名高产小说家詹姆斯.帕特森著作等身,却被同行怒评:毫无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这不影响他一直保持着《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的记录。
帕特森的书在全球销售量已经突破了1.5亿本,其中几十本书都被改编为影视作品。
这一切并不是因为帕特森比别人拥有更多的创作灵感,否则同行也不会感到愤怒和不平,可是没办法,帕特森就是能凭借其让灵感落地的组织能力,放大他的灵感的影响力。
灵感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让灵感变成创意,把创意落地成现实,大部分灵感都成了朝露、转瞬而逝。
不能落地,再好的创意也是一文不值。
《让创意落地》是美国彼罕思和99U的创始人、国际创意项目管理大师斯科特.贝尔斯基的作品,别人都关注创意的灵感,而斯科特却关注如何让创意落地,因为只有落地的创意才有价值。
《让创意落地》这本书介绍了大量从实践中得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作者认为让创意落地有三个核心的要素,并将之总结成了一个公式:
创意落地=(创意)+组织与执行+群体力量+领导能力
一、组织方式直接影响创意的命运
作者认为要想让创意落地,产生影响,组织和创意同增重要:
创造力*组织=影响
我们开头提到的作家帕特森,他的创造力并不比别人强,但是他雇佣了大量的员工协助他把创意落地,就算他的创造力只有60,乘以100的组织能力,影响力也有6000,这就远远超过了创造力100,而组织能力差的创意的影响力。
对于喜欢创新的人来说,去捕捉灵感,远比推动灵感落地要有趣得多,但没有组织,创意就是空中楼阁,没有意义。
二、单打独斗的创意只有死路一条
一个人的灵感是有限的,群体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三个臭皮匠还能顶个诸葛亮呢。
现代社会的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和头脑风暴联系在一起,头脑风暴也被发展出了N多种形式方法,但是说白了,就是在短时间内,集合众人的思维在一个创意上,用群体的力量来完善这个创意。
单打独斗的创意是很难成真的,有创意也要学会推销你的创意,发挥群体的力量来推动它的落地。
书中建议:自由职业者,要把一半时间花在创作上,一半时间花在自我推销上。
没有一个伟大的创新项目能仅凭一已之力蓬勃发展(甚至是存活下来)。
三、领导能力
在影响创意落地的三要素中:领导能力决定着创意最终能达到的高度。
善用奖励:
短期奖励让团队持续下去并维持现状,长期奖励让团队有共同的目标和持久的愿景,只有合理的奖励制度,才能让团队齐心协力。
团队的默契:
团队的默契既来源于共同的目标,也来源于互补的技能组合,这样才能在心理上方向一致,行动上同频共振。
自我引领:
最具挑战性的管理对象是你自己。
在创新事业中,领导能力是对他人的引领能力,但同时,也需要对自己负有最大的责任,自我引领意味着自觉自知、容忍,与自己的天性作对。
机遇与责任:
天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可以激发创意,但让这些创意落地就必须是勇往直前的责任,没有辛苦的付出和坚定不移的投入,再好的创意也都只是一次机遇而以。
写在最后
《让创意落地》这本书既有创意落地的先进管理理念,更有成千上万个创意项目的落地经验,不失为一部好学、好用的创意项目管理指南。
书中指出凡是创意完美落地的项目都有三个共同点,也就是作者极力推荐的三要素:
1、良好地组织与坚定地执行;
2、同伴参与和借助群体力量;
3、创新事业的领导策略。
看了这么多,是不是脑子里出现了一些灵感呢?还不快记下来,这是创意落地的第一步。
爱迪生说: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这本书就是让你知道,那99%的汗水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