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碎片化的认识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碎片化其实成了我们生活的主旋律。我们经常会听到“利用好自己的碎片化的时间”等类似的说法。但到底什么是碎片化的时间,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要做什么样的事情?

从4月29日到到今天,活动范围基本上是家附近的一公里左右,因为再往远走一走,可能就会有被居家隔离的风险。所以当每天的生活切除通勤的时间之后,就会发现一天变得很长,特别是早上早起晨练开始后,连早晨都变得很长。虽然一天依旧是24小时,但是我们在24小时里可以做的事情突然就变得多了起来。践行了“碎片化”的说法。

今天突然读到一句话:要在碎片化的时间做完整的、有意义的事情,而不要在完整的时间做碎片化的、无意义的事情。其实这句话里有几个概念:碎片化、完整、有意义。完整和有意义因人而异,但是碎片化基本都是大家的共识。懒惰是人的本性,勤快是反人类的。但是当养成勤快的习惯、当社会的意识战胜生物本能意识之后,其实人就完全社会化了,这可能就是人类进化的过程。所以克服人的本性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我们创造卓越的过程。

一天的时间,大致可以分成三段:早中晚。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通常是人状态最好的时候,因为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人的身体得到了充分的休息,元气满满。所以通过运动的方式让身体进一步唤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六点到八点,我们如果选择睡觉,可能就是一睁眼一闭眼的事情,但是如果选择运动一小时、看书一小时,我们就能切实的感受到时间的存在。所以在我看来,早晨这种碎片化的时间,是用来做事情的最好的时间段。在跑步的过程中听书或者听dedao,是我最近一周养成的习惯。可能两三公里在真正长跑的人看来,连热身都算不上,但毕竟我不是专业的,只是想锻炼一下,所以三公里够了,循序渐进的让自己慢慢适应,不强求自己去做事情,好像才会更有力量,就像写。所以一周下来,身体渐渐的适应了这个节奏,而且对这段时间的充分利用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因疫情居家带来的某种焦虑和恐慌。所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做自己认为是完成的且有意义的事情,足矣。

上午的时间通常是用来工作的,而且是整理性的工作,因为从早上九点到上午十一点半或十二点左右,这段时间很短,当然拿来做专注的事情无可厚非,但是也要因人而异,我个人的习惯是上午做一些整理性的工作以及需要短暂的聚焦的工作。会根据已经沉淀在脑子里的工作事项进行重点内容的汇总以及要点事项的简要沟通。因为前端时间的人员变动,导致了工作量的成倍增加,1:6:X的沟通模式,的确有点吃力,所以排列组合的优先其次显得特别重要,毕竟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是均衡用力。

中午半个小时的午休是很有必要的,是确保下午有充足的精力在某些重要工作上聚焦的保障。所以下午我习惯于做一些高强度聚焦且精细化程度较高的事项。最近还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下午六点多会稍微运动一会儿,跳绳之类的,因为发现i经过一下午的“静坐”和“冥想”之后,运动是可以让自己脱离这种状态、让自己放松的很好的方法,而且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十几二十分钟刚刚好。所以在下班后的这点碎片化的时间里,依旧是可以拿起来的。

晚上晚饭后,我喜欢在饭后两小时转个呼啦圈,可能对我而言是一种心理安慰,能够让自己觉得晚饭没吃(当然多少有点自欺欺人),但是转呼啦圈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无感运动,半个小时基本是没有感觉的状态,就像打了个扑克牌。喜欢睡前看半个小时书,虽然就只有半个小时,但是每天都有半个小时的话,一年的时间其实会很长的。

零零总总,碎片化的前提是我们要学会定义和归集碎片化的时间,换句话说就是生活和工作中时间分配的主次管子,千万不要喧宾夺主。同时,针对一天中不同时间段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方式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对待,切勿一刀切。

你可能感兴趣的:(对碎片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