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麦大人
09
平定叛乱的消息传来,杜甫欣喜若狂。
想起这么多年漂泊在外,有家回不得,情感的洪流如翻江倒海,一下子倾注在笔端,奋笔疾书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使不再年轻,也照样可以放歌、纵酒,这是何等的快意恩仇,仿佛一下子回答了三十年前的青葱岁月。
但好景不长,在成都过了几年安稳日子,随着好友严武的英年早逝,一家人的生活又陷入了困境。
53岁的杜甫老病缠身,已是风烛残年之躯,只能收拾行囊再度漂泊,带着家人顺江而下。
年少的游子漂泊在外,是为追求自己的梦想。
但老之将至,还依然漂泊不定,想想也是人生莫大的悲哀,孤独惆怅的心情溢于言表,这就是《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人生何其渺小,每个人飘荡在天地间,不过像一只孤零零的沙鸥一样无助,到头来谁不是如此?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出门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回来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杜甫的一生不就是《诗经》里这句话的浓缩吗?
这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
一家人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幸好得到当地都督的照顾,杜甫在这里租了几十亩果园,即便生活再难,一家人聚在一起就是幸福。
到了一年一度重阳节,两鬓斑白的他在家人的搀扶下,颤巍巍地登上了白帝城外的高台。
放眼望去,远处皆是一片空旷寂寥的秋景,诗人联想到自己飘零的身世,失意的愤懑之情愈加浓烈,他当即创作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代的文人墨客,历来有悲秋的文化传统,杜甫更是把秋风萧瑟的悲凉之感发挥到了极致,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整首诗很有代入感,可谓字字泣血,句句肺腑啊!
在这首诗里,“常作客”应是有人陪伴的,“独登台”却是那般孤独,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是让悲秋之情,愁苦之绪加深千万重。
10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大唐内乱已定,这个漂泊了大半生的游子,带着强烈的思乡之情,终于踏上了回老家的征途。
一生碌碌无为也罢,落叶始终要归根的。
于是,56岁的杜甫带着虚弱的病体,沿途已无心留意长江三峡的美景,顺江而下到了洞庭湖畔的岳阳。
按照惯例,每到一个名胜之地,诗人都会忍不住感怀一番,这次也不例外。
老头杵着拐杖,十分艰难地爬上了天下“四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想起自己一生登临无数名山大川,踏过几多江河湖海,如今站在巍峨耸立的楼上,怎能不感慨万千。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老头儿在晚年佳作频出,尤其是这首《登岳阳楼》意境开阔雄浑,被称为盛唐五律第一。
在获得一些资助后,他又继续赶路,走到途中却遭遇了江水暴涨,杜甫的一叶孤舟被困在芦苇荡丛。
五天没有吃到一口东西,在奄奄一息的时候,被当地的县令救起。
县令赠送了一大堆美酒佳肴,饿晕了的杜甫狂吃海喝后溘然而逝,我们的一代诗圣也走完了艰难而又璀璨的一生。
杜甫生前是寂寥的,一生籍籍无名,但却在死后获得了极大的荣光,就像陈年老酒,历久弥新。
在他去世43年后,孙子杜嗣业风风光光地把爷爷重新安葬在老家,并邀请了当时的大诗人元稹撰写墓志铭。
在下笔之前,元稹做了一番功夫,于是仔细查阅了杜甫诗集,差一点没把他吓到:这是个大神啊,其诗歌造诣不比诗仙李白逊色!
带着这样的崇拜之情,元稹大笔写下了:“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自元稹之后,后世的杜粉追随者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北宋苏东坡评价说:“古今诗人众矣,而以杜子美为首。”
苏轼的得意弟子黄庭坚,更是超级杜粉,后来创立江西诗派,尊杜甫为祖师爷。
一千多年后的鲁迅也感慨道:
“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近代后,杜甫大名流传欧美,美国著名诗人和翻译家肯尼斯·雷克斯罗斯认为:
“杜甫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非史诗非戏剧性诗人,在某些方面比莎士比亚或荷马更优秀,至少他更自然更亲切。”
的确,作为中国古典主义诗歌的集大成者,杜甫的万丈光芒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后人。
在之后的一千多年里,中国诗坛上的杰出诗人,从唐代的元稹、刘禹锡、韩愈、李商隐,到宋代的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辛弃疾,再到金代的元好问、明代的陈子龙、清代的钱谦益等等,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受他影响的。
有些人一辈子倏忽而过,在时间的长河里,如同水花毫不起眼。有些人却像砂砾里的金子,千秋万代之后,仍散发着夺目的光彩。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大器晚成。
别急,时间会给你想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