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不会有那么一刻,突然静下来,环顾四周,空空如也,一阵孤独感席卷而来。
这个时候,如果能有个亲密的恋人、惺惺相惜的朋友,或者默契合作的伙伴,约个饭局、聊上几句,该是多好的事。
但,好事是好事,对于自带“社恐”属性的你来说,拉近人际距离谈何容易。
01. 那些母胎solo的日常
面对陌生人,你满怀善意,想多交些朋友,却总是局促不安,不知道如何破冰,即使别人先抛出话题,到你这里都很容易终结。
面对同事,你礼貌客气、热心相助,大家夸你聪明能干、有责任心,但私下里组团玩耍却常不带你。
面对喜欢的人,你温柔体谅,遇到难事儿喜欢自己面对,不给对方添麻烦,但好像关系上总是差那么一点…
可能你已经纠结过很多次:是不是我性格孤僻,不好相处?是不是我不够优秀,不招人喜欢?
我想说的是,请先不要忙着自我怀疑,也许你只是需要对自己的人际互动多一些觉察和调整。
02.为什么,你总是很难跟人交心?
想要跟人交心,建立更亲密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分享。
敞开心扉,把关于自己的信息分享给其他人,让他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就是自我暴露。
一般而言,自我暴露从浅到深,分为四个水平:
1. 兴趣爱好,比如饮食习惯、娱乐方式
2. 态度和价值观,比如对人对事的看法、评价
3. 自我认识与人际关系状况,比如自卑的情绪、自己与亲人朋友的关系
4. 隐私,比如不为人知的经历、不被社会接受的想法和行为
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与自我暴露的程度相互促进,不习惯于表露自己,也就难以跟他人走近。
关系越是亲密的人,我们自我暴露的程度越高。
初识的人,我们习惯聊聊天气、楼市或股票。
关系不错的朋友,我们分享升职加薪的好消息,谈谈最近烦心的事儿。
最亲密的人,我们袒露所有的经历和情绪,分享内心深处的脆弱和不堪。
反过来,主动的自我暴露,也会拉近人际关系。
回想下,
那些亲密的友谊,是不是都是从某一次互诉衷肠后,才开始的?
那些最近的人,是不是某一刻,对方卸下强硬的盔甲,让你看到脆弱无助的一面后,才爱上的?
那些商业合作的伙伴,是不是在酩酊大醉后,相互看到了对方的狼狈不堪,关系又更近了一层?
也许你会被一个人的优秀而吸引,但真正能推进关系走到更深层次的是,你看到了面具背后的Ta。
这种真实感,令人安心、令人放松。
03. 面对感兴趣的Ta,怎样自我暴露?
与人互动的过程中,最理想的状态莫过于“同频共振”。
你说的话,我都懂;你没说完的话,我替你讲了出来。
想要达到这一点,要怎么做呢?
01. 打破心理障碍,鼓起勇气,走出第一步。
自我暴露是关系建立的起点,也是打破关系僵局的转折点。
但即使是面对感兴趣的人,走出这一步,也并不容易。这里面存在一种微妙的阻力,这种阻力来自于不确定性:
我袒露了新奇的想法,Ta会支持吗,还是会觉得我可笑另类?
我袒露了负面的情绪,Ta会接纳吗,还是会觉得我软弱无能?
我袒露了想要和好的念头,Ta会同意吗,还是会把我看成手下败将?
我走出了第一步,Ta会继续走下一步吗?
坦白说,这种不确定性一直都是存在的,率先自我表露的人需要多承担一点风险。
这个风险,常常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大。也许,只是过去的负面体验让你太害怕被拒绝和否定了,恐惧放大了对风险的感知。
但如果面对的这个人,你真的有好奇、想了解,试试看,总是值得的。
02. 观察对方自我暴露的程度,保持对等,避免降级交流。
当自我暴露的程度跟对方保持一致时,更容易让对方产生好感。
你点赞我的朋友圈,表示关注,我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你的注意。
你分享喜欢的爱豆,我也告诉你我最近在追的剧。
你跟我吐槽老板太坑,我也向你倾诉工作里的不顺…
互动的过程中,双方总是一面在分享,一面在试探。试探对方是否有所反馈,有何种反馈。在关系建立的初期,更是如此。
如果一方分享了私密的事,另一方却回避、躲闪,对自己的感受闭口不谈,互动也就只能止步于此。
就算另一方虽然有所回应,但回应只是不痛不痒地点评几句,再继续聊下去,也没什么意思。
前面的反应,其实都是在降级交流。一方做出高水平的自我暴露,一方却只愿给出低水平的回应,一高一低的差距,也就变成了关系拉近的阻力。
只有觉察到对方是在传递哪个层面的信息,在相似的层面上给予反馈,信任才开始流动起来。
03. 从浅层次的话题开始,逐步深入,循序渐进。
才见过几面的姑娘,即使非常喜欢,也不好直接告诉人家想跟她生猴子。
才认识几天的同事,即使觉得投缘,也不适合把老公孩子、家长里短常拿出来分享。
拉近距离,虽然要自我暴露,但过早地掏心掏肺,可能会侵犯对方的心理边界,对方所感受到的往往不是信任,而是想要逃离的压力。
所以,不要急,给彼此一点时间,你的坦诚和真挚,最终会顺着时间渗透,渗透在你与Ta的联结里,给彼此孤独的世界照进一束光。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