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计划着自杀的,也可能包括我们的父母

图片|网络

常回家看看

当我看完《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有一个很直观的感受——孤独是人生中很不友好的存在,尤其是对一个老人来说。

欧维的一生总结下来就是两个字——不幸。

他幼年丧母,少年丧父,青年时妻子遭遇车祸终身残疾,孩子胎死腹中,老年丧偶,失业。

有一天,这个老头决定去死。

他的自杀并没有进行的很顺利,新搬来的青年邻居在无意间接二连三地搞砸了他的计划。

准备自缢时绳子突然断掉,用猎枪结束生命时又遭遇了妻子学生的求助,去车站卧轨时反而救了一个轻生的人......

欧维是一个倔强的老头。

图片|网络

他对违背规则嫉恶如仇,不允许业主在社区里遛狗、给停车不规范的人写便条,阻拦车辆开进人行道,甚至为了德国车跟好友闹翻(他们是瑞士国籍)......

所有人都觉得他冥顽不灵,他唯一的好友老年中风,只能靠轮椅度日。他和这个世界的交流全赖妻子,妻子走了以后,他的世界轰然崩塌。

打败他的,并不是这命运多舛,而是一个人在生命中难以超越的孤独感。

欧维同世界无法正常沟通,年轻人惧怕他的原则,对他敬而远之,他同样看不上当下的年轻人,觉得他们懒惰、各种不顺眼、不专业。

这是两种价值观的冲突。

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但这个老头固守着自己的原则无法变通。

图片|网络

欧维和年轻人就像我们同父母之间的关系。

人们说三岁一个代沟,子女同父母往往相差二十几岁,也就是我们之间隔了差不多七八个代沟。比如父辈们的节俭,在我们的观念里很难苟同。

年轻人无法容忍父母去吃剩菜剩饭,无法接受他们在衣柜里保留旧衣物,没有办法认同他们的生活方式。

你工作一年修个长假回家,每天不会睡到自然醒的,大多数父母都会叫醒你起来吃早饭。

但谁没在家赖过床呢?

不是我们懒惰、奢侈,也不是父母勤奋、节俭,只是大家成长于两个完全不同的是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生活方式。

所以,冲突似乎是一种必然。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冲突造成了我们与父母之间的隔阂,而这种隔阂又极大地伤害了父母的存在感。

图片|pexels

时代是不断往前发展的,老一辈改变和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并没有那么快,事实上,人通常都是不想改变的。

更客观的一个事实是:人口老龄和空巢的生活。

截止到2017年末,中国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占比总人口的17.3%,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统计,到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到达三亿,我们的国家将成为超老型国家。

空巢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年轻人在外面打拼,一年到头也不过回家一两次,至于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后,重心都放在妻儿身上,父母显然成为了被忽略的一方。

有一个朋友告诉我,她今年过年返程,兄弟姐妹离开那天,一向坚强的老爸竟然在抹眼泪。

这是一种心酸,好像无可避免。

图片|网络

有一回邻居家的阿婆跟我妈聊天,说那天去走亲戚,路过一条河,她在河边呆了好久,有好几次都想跳下去。

女儿远嫁他乡,儿子常年不归,身体机能越来越不如从前,有时候一阵风就得感冒好些天。

她说: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忙碌,也不知道他们都在忙啥,有时候几个月才打一次电话,说不上几分钟就挂了。老太太一脸心酸,有时候想想,这生活真没得意思,还不如一死了之。

免得年龄越大,越遭受孩子们的嫌弃,净给他们添麻烦。

我妈有些沉默,因为她也不知道说些什么,对于邻家阿婆来讲,他人安慰的再多,也抵不过孩子们回家住上几天。

有人说,孤独是人生的常态。

小时候孩子怕黑怕寂寞,总是哭着喊着找妈妈,他们用哭可以解决所有问题。

当他们长大了,在老年人眼里叫翅膀硬了,这时候孩子会叛逆,父母会因为突然丧失的「亲情控制权」而惴惴不安,但没得办法。

图片|pexels

到父母老了,双方之间沟通越来越少,有时候孩子一句话可能就会让他们生气半天,所以我们总是会说一个老人是老小孩。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

小时候孩子气,到老了还是个孩子。

父母种种的行为,在我们看来也许可笑。但其实他们也是在找寻存在感,就像当年的孩子会用哭声来吸引爸妈的注意一样。

可现实是:老人似乎比年轻人更孤独。

在电影中,欧维开启他的自杀计划并不是因为命运的多次折磨,带走了他一个有一个亲人。而是在妻子走后他无法面对的人生的孤独。

他的妻子扮演的角色是与这个世界沟通的一个载体,妻子是他的爱情,是他的亲情,也是他的全部。所以妻子的走,也带走了他的世界。

图片|网络

欧维没有子嗣,他的世界已然没有任何依靠。

但我们的父母有我们,他们可能也陷入了深深的孤独当中,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

也许是一个小长假的陪伴,也许是一次交心的谈话,也许是一个简单的电话。

要知道,孤独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对父母的孤独一无所知。

别让爱总是等待,因为时间不会等我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计划着自杀的,也可能包括我们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