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是你的恐惧,孕育了鄙视链 89/91天写作

在大学里,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外文系的学生看不起中文系的,中文系看不起哲学系,哲学系看不起社会学系,社会学系看不起教育学系,教育学系实在没有看不起的,只能看不起他们的老师。

这个有趣的景象,今天叫做鄙视链。

中国经历40年的发展,由一个全民贫穷的国家渐渐出现了各种圈层,而圈层与圈层之间出现了一条又一条鄙视链。

例如,中产阶层鄙视链,相亲鄙视链,城市鄙视链,乃至购房鄙视链。

买房鄙视链最顶端的是全款买房人,接下来是商贷买房的,鄙视链最下端是公积金买房人。

我们似乎有意无意的被拉入各种鄙视链的某一层,甚至任何用的东西,自己的爱好,都可以准确的反映你的实力,一旦实力不够,就要接受别人的鄙视。

有什么理论可以解释鄙视链现象呢?

在社会心理学界,有一个叫社会认同理论,其理论是,在当代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份,都是由我们所属的社会群体所塑造的,社会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最小认同群体的实验。他们把十个小男生召集到一起看一部电影,根据大家对电影的好恶,分成两拨人,接着给这十个男生每人一个泰迪熊,让他们把泰迪熊送给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结果十个小男生中的大部分人都把泰迪熊送给了跟他观点相近的人。通过这个实验,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份都是建立在自己的群体成员身份之上,换言之,你所属群体的性质决定了你的身份。

这十个从生彼此并不相识,也没有太多的交流,但就是因为一部纪录片的好恶,让他们确定了彼此的身份,一个叫我们,一个叫你们,而这种区隔的背后,就有我们的优越性,以及你们的鄙视性。

从这个实验去放大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可以看到,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的优越之处,如果这个维度恰好被普遍价值观打中,就会有人将各个群体沿着这个维度进行排列,进而形成链状结构。比如,职业的鄙视链可能基于技术能力,大学的鄙视链可能基于录取分数,购买的鄙视链基于收入,中产阶层的鄙视链可能是来自于收入、教育和审美。

那么问题来了,真正孕育鄙视链的是什么?

社会心理学家的答案是恐惧!

当我们害怕自己被鄙视的时候,我们就会把那些不想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施加到他人身上,先鄙视别人似乎比较安全。

诺贝尔经济学家得主,写过一本书《身份的焦虑》,书中认为,当代社会中每一个人最大的焦虑是要问自己,我是谁,我应该跟谁在一起,我跟其他人有什么区别,这种焦虑和恐惧的背后,是对身份认同的强烈渴望,进而是对其他身份和其他阶层的强烈排斥。

一条鄙视链的背后既可以看到人性的自私与脆弱,同时也可以看到社会的丰富性与多样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其实是你的恐惧,孕育了鄙视链 89/91天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