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版“名姝”——简评《茶花女》

《名姝》夏洛特截图

《茶花女》的故事令人吃惊,倒不是说故事本身有什么新意∶交际花的玛格丽特一直是上流社会追捧的焦点,中产青年阿尔芒也为其深深痴迷,苦苦追求之后方得佳人欢心,然而在金钱,家庭的双重压力下,两人终分道扬镳,茶花女病逝,阿尔芒在大病一场后追思爱人,终可不得。


一派小资产阶级的天真烂漫,甚至莫名有种无病呻吟的可笑,怪不得豆瓣上有热评称"如果不是名著,我都不会给它打分。"

不过按如此标准,我觉得我会先给哈代打零分,因为漫长的景物描述并没有在小小的屏幕的给予我空间感,只是让我觉得眼睛很疼,但是,我告诉自己,他的书确实拥有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对荒原沙漠那种浩渺之感,于万物,人不值得一提,都令人肃然起敬。

当然《茶花女》也不是,它的写法更倾向于将人物放入一个背景,无论是人物还是背景,还是有出处可言,因为具有真实感。

比如那位专职女伴普吕当丝所说的∶

"在巴黎,仅有两三万年金的年轻人,也只能勉强维持他们在交际圈的生活,他们都非常清楚,一旦成为玛格丽特这种女人的情人,他们的钱连付她的房租和仆人的工钱都不够。但是他们装作视而不见,并不对她说出他们知道这种情况,他们觉得玩腻了,就一走了事。假如受虚荣心的驱使,他们想满足她的全部需要,那么他们就跟傻瓜一样,弄得倾家荡产,留下十万法郎的债务逃离巴黎,跑到非洲去丢掉性命。您认为那个女人会因此感激他们吗?没那回事儿。而且恰恰相反,她还要说为了他们,她牺牲了自己的身价,同他们在一起时她倒贴了钱。哼!所有这些详情细节,您认为说起来挺可耻的,对不对?但这些毕竟是事实。您是个可爱的小伙子,我是完全由衷地喜欢,而我在靠人供养的女人圈中生活了二十年,知道她们是什么样的人,有多高身价,我不希望看到您对一个漂亮姑娘的一时情感太认真了。”

一语道破所谓"交际花"的本质,受人供养,给供养她的人时刻"新鲜"的爱情,至于是否出于本心,那并不重要,有这样奢靡的生活难道还不够好吗?这怕也是作者小仲马内心所言,他的母亲据说仅仅是个裁缝,他在七岁之后才被父亲带走,他的父亲大仲马是个有些身份地位的人,可生他的那个女人,是个连情人都算不上的黑奴。

这也牵扯《茶花女》里最有趣的一点,阿尔芒的父亲和他的妹妹,在书中无数次重申他父亲是个体面,且品格高洁的人,甚至玛格丽特在被他父亲拒绝接受之后,还提出希望对方亲吻她额头,以此宽恕她的行为。而阿尔芒的妹妹则是被他父亲强调"你看到你妹妹就会忘了玛格丽特",过分强调她的天真纯洁美丽。

然而作为部分源于小仲马真实经历,我不得不有一个奇特的猜想,故事的目标一方面是主人公的宣泄,另一面则是他的奢望,大仲马在私生活上同样复杂,且子女众多,又有社会成就远超艺术成就的《基督山伯爵》,实在谈不上是一个如此虔诚高洁的男人。

但是作者把他加以美化成"心中的父亲",这个人物形象是自带柔化效应,也暗示的社会的需求∶一个体面男人的形象。

而他妹妹的形象则是另一面的玛格丽特,一个同样美丽,出身良好的女人,她是没有污点。可参照萨雷克的《名利场》中爱米丽亚的塑造,这种像"小小鸟"一样的贵族小姐才是嫁娶的首选,玛格丽特这种女人更像身份的装饰品——只有在宴会时才能用到。

可惜这世道,"劝交际花从良"大概成了某种共识,玛格丽塔从"茶花女"变成普通的,贫困又身体虚弱的传统女性,可她最终获得了幸福?


不,她死后送葬的只有她曾经的一位情人,和把她当做寄托的老公爵,其他人?

众人好奇着她的闺房,她的生活用品,她的饮食起居,以一种猎奇的态度,将她所拥有的财产拍卖,她成了某种传闻,也是上流社会的一枚轶事。

不过幸好,她有个擅长撰文的情人,至少比多数去世了便烟消云散的普通女子好些,当时的女人职业应该就是婚姻,虽不至于失业,但和丈夫一辈子冷眼相对不算少数,她们的痛苦,挣扎,煎熬,兴许就被压在厚厚故纸堆下,再无人言。

又想起那个残酷的结局,所谓普通人是没有个体权利的,他们的美丑,好坏,经济能力,大约没有人会去考证,在漫长的史书中,他们只能留下两个笼统词语∶人民。

你可能感兴趣的:(法国版“名姝”——简评《茶花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