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腾讯传》一些体会

 与QQ结缘

       从2006年拥有第一个QQ号至今,几乎每一天都在跟QQ打交道。学生时代,没有智能手机,每一次自由活动的电脑课,登QQ,互加好友,然后攒星星凑月亮,有了智能手机后,QQ更是常年登录状态,好像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陪伴,已经不知道这中间更迭了多少版本,但每一次重装系统,QQ都是第一个会再装的软件。工作后,QQ变成了同事间传输文件的最佳工具,工作群、工作信息、文件通知通告QQ总是能第一时间收到。

       1998年,马化腾他们开始创业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我不懂计算机、不懂网络,不懂聊天室。2018年,腾讯的产业已经占据互联网的半壁江山,旗下的产品、项目、软件早已渗透进我的工作和生活。

互联网中的腾讯

       互联网这个概念太大了,我甚至不知道该何从说起。作为从接触网络就开始玩QQ的90后,看着这十几年互联网的日新月异,竟有一些微微怅然。跟风开过新浪博客,后来很少有人看博客了,每天刷新浪微博,而如今微博上常常充斥着铺天盖地的娱乐新闻,偷过菜、踩过空间,玩QQ游戏大厅里的各种小游戏,从每天刷人人网,看QQ空间状态,到现如今,每天刷n次微信朋友圈,关注各种公众号。变化,互联网更新换代太快了,很多公司从繁荣到衰落,甚至没落,而腾讯好像每一次都在,前期的QQ,现在的微信,还有一直火爆的游戏。

    腾讯的情怀

        好像“情怀”这个词现在已经被玩坏了,但我仍然觉得这个词本身的意思最能表达了。从来没有想过做互联网公司,做网页、软件、社区除了考虑技术层面的实现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一直以为做这些,就是非常纯粹的理工科思维,技术层面做好,然后内容做好,自然而然,会有用户、会有流量的,可实际上并不是。吴宵光说,腾讯出售的其实不是“服饰”,而是“情感的寄托”,“代表了一个人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朋友看到我在QQ上面的形象,就能够知道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所以要让人在虚拟世界里找到情感的寄托,要发掘人性,做新闻类网站要找到自己的态度。原来,这些不是纯粹的技术,不是单纯的理工科,这里面必须有人文,有温度,有情怀,除了“术”也需要“道”。

    一些小细节

       很喜欢《腾讯传》的前半部分,讲了QQ一开始很简单,然后一个又一个功能加上去的原因。很有故事感,也非常亲切美好,也许对于腾讯的创始人来说,看到QQ上的一个个小功能,还能想起他们的初心。

       QQ的来信息提示音,“滴滴声”是马化腾的传呼机的声音,传呼机业务的落寞间接鞭策了他们寻求新的方向,也就有了后来的腾讯,所以我们听起来异常普通的“滴滴声”,是他们几个人聚在一起踌躇过、讨论过的光辉岁月。

       QQ里“群”的功能也是源于腾讯内部的“饭友团”,因为邮件互发确定午饭吃什么比较麻烦,于是提出能不能多人一起聊天,减少通过邮件确定午餐的延迟和非及时性。

        微信的发红包功能,这个已经成为了全民的娱乐项目,红包最初源于腾讯想给员工发红包。这样的小细节很多,腾讯的技术人员总是get到一个个灵感,然后付诸实践,不小心就成了腾讯的创新。

    马化腾和他的小伙伴们

        好吧,在此之前,完全不知道这是一群70后大叔,也不知道他们的厉害之处,嗯,实际上看了之后,还是不甚了解。只是觉得创始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各尽其能,他们又都非常低调务实。他们特别较真、单纯,甚至有些书呆子,可能也正是这些品质,让腾讯走到了今天。

t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腾讯传》一些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