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个时代,满世界都是从高处跌下来的庸人

​书籍:《麦田里的守望者》

作者:J.D.塞林格

推荐指数:★★★★☆

 ▼

“我们一直致力于把男孩培育成出类拔萃、善于思考的年轻人。”

这是家长们的期望,也是学校的职责。

可在这个过程中,却没人教男孩们如何保持快乐,如何不在这个世俗的世界中迷失自己。

《麦田里的守望者》,书名读起来是一个很治愈,

脑海中可以幻想出一个秋高气爽的下午,惬意地站在一大片金黄色的麦田面前,微风轻拂,鼻尖萦绕着幽幽的谷物与泥土混合芳香。

守望着这片麦田,守望着这世间最宝贵的财富。

但事实上,这本书讲述的却是一个极为阴郁悲丧的故事。


【 一 】

这是一个孤独少年的“去他X的世界”

主人公霍尔顿在被第四次开除之后,只身一人在纽约游荡,想回家却又不敢回家,他担忧母亲的焦虑,害怕父亲的责罚。

一个人住在廉价的小旅馆,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用酗酒抽烟的方式填补内心的孤独。

他看不惯大人们的世界,鄙视老师长着两幅面孔,憎恶同学欺负弱小,凡是虚伪在他眼中都如蛆虫。

他向往一切干净纯粹的美好,尤其是小孩子那毫无杂念的世界。

青春期的他,一半停留在大人的世界,一半停留在孩子的世界,一边是成年人对于贫富贵贱形成的变幻莫测的嘴脸,另一边是妹妹菲比的纯真可爱。

两者之间的强烈反差冲击着他的内心,让他极度作呕,可没有人能理解他,老师怪他不努力总是挂科,妹妹怪他又被开除一定会被爸爸骂。

所以,他孤独的要死,孤独到想自杀身亡。


【 二 】

青春就是一场渡劫,

渡过了是成长,渡不过是毁灭。

有时候读着读着,心里会想,这个霍尔顿真是够矫情的,青春期的叛逆让你弄的这么伤春悲秋。

不就是被开除嘛,再换一个学校好喽。

况且霍尔顿的爸爸是企业法律顾问,哥哥又是好莱坞的作者,家庭生活优渥,还有个可爱的妹妹。

这已然是很多人这一生为之向往却无法拥有的幸福,每个人的青春都迷茫,为什么唯独你最后疯了呢?

但当我读完整本书,回顾书中整体脉络,发现我的想法是错的,

站在一个成人的角度去思考一个青春少年的想法,无论我有多想尝试理解他,我的目光都会带着世俗的味道。

能够想起读这本书,也因为初中时代,一位女生告诉我,《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她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

我把这种好理解成温情和治愈,导致我潜意识中一直认为这本书会和哈珀·李的《杀死一只知更鸟》有异曲同工之处。

现在再回想那名女生的话,才明白她所说的好是因为青春期的我们,都曾是霍尔顿,都曾拥有过霍尔顿同款痛苦。

既失去当小孩的资格,又没有足够的资本充当大人。

也都曾和霍尔顿一样,想愤怒的对这个世界呐喊,去xx的学校,去xx的学习,你们都是傻x!

内心猛如虎,然后一到现实怂如狗。

心有不甘,却又不得不臣服,矛盾、纠结、躁动时时刻刻充斥在内心中。

青春,是人这一生最轰轰荡荡、抽象扭曲的人生阶段。

一路经过跌打,浑身泥泞,慢慢失去锐气,然后变成讨厌的大人模样。

所以说,青春是场渡劫,渡过了是成长,渡不过是毁灭。


【 三 】

“就算你是个loser,也请保持最后的优雅”

诚然霍尔顿是青春成长的失败品,他孤独至极、阴郁且狂躁,可这并不代表他就没有闪光点。

相反他拥有的是很多成年男性这一生都无法拥有的美好品质。

那便是对于女性的尊重。

在他看到窗外有一对男女互相喷水时,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我觉得如果你并非真的喜欢一个女孩儿,就不该和她瞎胡闹。真的喜欢她,就应该喜欢她的脸,如果你喜欢她的脸,就不该对她的脸做出这种下流事,比方说往她脸上喷水。”

想要了解一个女孩,并不是一定得很好色。

而这种品质引申到现实之中,无非就是知世俗而不世俗吧。我们了解这个世界很肮脏,但可以不选择同流合污。

又或许,这就是本书的经典之处。

虽然青春已逝,我们愤恨的、厌恶的都以成为过去,但并不代表本性中最原始的善良也会随之消散。

成长是每个人毕竟的溃烂,如今好不容易愈合,我们可以借着这本书,更加看清了这混沌的世界,那此刻就真正地像一个大人一样迈着步子往前走。

无论是阳春白雪,还是青菜豆腐,人这一生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

只是不要过度陷入纠结的死循环,成为下一个霍尔顿,在自我折磨中,逼疯自己。

这个时代,满世界都是从高处跌下来的庸人,又何必庸人自扰呢?

麦田的守望者,虽然优雅的屹立着,但也承受着无尽的孤独,不是嘛?

你可能感兴趣的:(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个时代,满世界都是从高处跌下来的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