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手?

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 我们不需要关注公众的利益,当我们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就会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在无形之中推动公共利益,每一个人只要求自己的生活过的好就行了。

但在经济学中却有一个模型与上述言论相违背。

公地悲剧

1833年,威廉.福斯特.洛伊德发表《关于控制人口的两课讲义》,其中对公地悲剧的逻辑推演影响深远。1968年,美国生态学家加内特.哈定发表《公地悲剧》深化了洛伊德的看法。

洛伊德 :  有一片牧场,每一个人都在里面放牧,作为一名牛仔,你想养多少牛就可以养多少只,数百年来,都相安无事,因为战争,偷猎和疾病总会把人口和牛的数量保持在土地的承载范围之下。终于有一天,人们长久渴望和平幸福地降临了,但是,这尽然导致意想不到的悲剧。每一个人都想养一头牛,然后再多样一头。牛的数量很快便超过了土地的承载量。

每个人都自发地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每多养一头牛,收益全归自己,但过渡放牧的代价却是所有人分担,最后土地荒芜,所有的牛都饿死了。

哈定:  理性的牧人只有一个选择,多养一头牛,再多养一头......。但这也是分享这片土地每一个牧人所做出的选择,悲剧由此而起,在一个信奉公地自由的社会里,每一个人都追求本人的最大利益,而整个社会走向毁灭的终点,公地自由带来整体的毁灭。

这个理论是正确的吗?

在1776年,虽然发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但此时的社会仍是一个小群体社会(这个群体中的人是互相熟悉的)所以亚当斯密才会说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经济活动中。

为什么在小群体中会出现一只看不见的手呢?

在一个小群体中,彼此之间有着较强的关联,他们的行动受到了种种道德的制约 。如果一个家族有一片牧场,老大家的多养了一只牛,老二家的看见了也会养一只牛,老三家看见了也想养,但再多养一只就会超出牧场的承载量,按哈定的看法,这个老三他会多养一只牛,然后这片牧场就毁了,但实际上是老三不会多养,老大,老二的牛也会卖了充公。其实也很好理解,在现实当中,当一个家族的利益开始受损时,族长是会出面阻止利益继续受损的,人不仅是一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物,而求也会追求损失最小化。

在1776年,我们还没有看到公地悲剧的出现,但为什么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会出现公地悲剧?

对比这两个时代,现在的我们更加的开放,已经不再是一个小群体社会了,想要靠群体间的道德约束已经很难了。人们越往外走,人们之间的关联就会越少,人们就更加注重自己的个人利益。就像现在汽车乱停,并不是乱停车的人道德有问题,而是因为你不乱停,别人也会乱停,你把车好好停在停车场但却被堵在了停车场里出不来,所以最优的策略是你也乱停。

如何解决公地悲剧呢? 

经济学家:

1 道德教化,温故知新

2  政府管制

3  把公有物品变成私有物品。

但这只是会缓解,该如何真正的解决?

最终的解决方案是人类在思想上的转变。只有你认为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这个问题便不会解决,只有你把人当作整个人类来看,问题才会有彻底解决的可能。

(本文受北大经济学课(公地悲剧),熊毅书院(老子),克里希那穆提《爱,悲伤,和死亡》)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不见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