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

这本书是台湾作者陈之华的作品,给我很大的感触。一直以来认为中国基础教育做的很不错,甚至认为是全球领先的。直到看了这本书……

一、孩子的教育——从“基础”抓起

国内教育喜欢“赢在起跑线上”,学习被认定越早越好。于是各种胎教、兴趣班、辅导班、暑假寒假班充斥孩子业余时间。很多人感叹:现在的中国孩子是幸福的,同时也是悲哀的。因为他们过着皇帝般生活的同时却失去了快乐的童年。许多小孩子才幼儿园中班,就学了一大堆:钢琴、主持、英语、街舞……家长望子成才的心何其迫切。这么做或许能在短期内看到一些成效,但是否有拔苗助长的嫌疑呢?相反,芬兰人却认为有好的基础,房子才能盖得牢靠与长久。正所谓万尺高楼平地起,一切人生事物最重要的启蒙,就在学习的基础阶段,所以急不得。

国内孩子6周岁就进入小学,甚至出现不足年龄的现象。而芬兰的孩子满7岁才入小学,比大多数国家都来得晚。为什么会有这种延缓、推迟呢?因为芬兰教育者认为,孩子在10岁前是一切学习态度养成与阅读习惯建立的基础阶段。如果能在各方面及早察觉到需要特别协助的孩子,为他们量身定制出适合其发展学习能力的课程,日后整体教育需要再为这些孩子付出的额外辅导与附加资源,就会相对降低。

芬兰以阅读为孩子的基础,那么我们知道了基础,如何去抓?不是花钱交给老师抓就可以了。而是需要父母自己亲身的陪伴。放下一点工作时间,抽出一点休息时间,陪着孩子一起到图书馆阅读、一起分享睡前故事、周末亲子共读一本书……充分体验阅读带来的成长快乐!如此长时间的陪伴,爱看书的家长带出的是爱看书的宝贝。

二、教育孩子——“先见林后见树”

在中国的文化中,出人头地,子承父业常常被看成是理所当然的。我们的目的性太强,而忽略了过程。作者说这让他想到芬兰教育的“先见林再见树”。例如游泳课,当中国家长希望每节课都在反复操练下立竿见影时,芬兰的老师却而用体验、鼓舞法的玩乐教学,则让孩子们真心不怕水,以最自然的方式如鱼得水般地畅游。

同样让孩子去参加社会上的各种辅导班、兴趣班、特长班,我们怀抱的初衷是使孩子有一技之长,而不考虑孩子的全方面素质的成长。当“兴趣”不再是兴趣,变成单纯的压力之后,各种厌倦、抱怨摧残了孩子的志向。

为孩子提供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安全而不是恐惧里自由积极地学习正是我们作为家长该付出的努力。

最后以一则故事结尾:有一种竹子,在冒出笋芽儿后的第一年,地上部分毫无动静,地下部分却一直不断地扎根。等到第二年,竹子一下子便疯长到十几米高。感慨竹子疯狂的速度同时,又有多少人关注第一年打下的坚实基础。

期待国内的作为家长的我们,既要耐心地等待孩子扎根,也要准备好伴孩子快速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