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博物馆中有这样一颗"白菜":通体全用绢制作而成,上面趴着的蝈蝈亦是如此,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和谐的清新画卷。
令人震惊的是,这颗白菜与历史文物完全不搭边,纯属现代手工艺制成品,并且是由河南安阳滑县的一位农民制作而成的。
而这种名为"蝈蝈白菜"的绢艺作品,在某次工艺博览会上售价已经高达50000元,可谓是"寸绢寸金",价值一点儿也不次于某些历史文物。
虽说是农民手工艺品,但"蝈蝈白菜"却并非一个人或一代人研制而成,也是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与积淀。
据说,最早在崇祯年间,安阳秦氏先祖就有了绢艺的源流,而其初衷不过是因为唐伯虎的一幅画。
话说唐伯虎因科考舞弊事件,一生不得参与会试,遂寄情于山水田园之中,留下众多风流韵事和艺术作品。
明崇祯年间,秦氏先祖看到友人处有一副唐伯虎的田园画,对此十分欣赏,就用其他画作交换了过来。
在这幅画的局部,有蝈蝈栖息于白菜之上,尽显朴素静谧之意,秦氏先祖尤其钟爱此情此景,千方百计想要用其他方式呈现。
经过日夜苦想,秦氏先祖研究出以"绢"这种独特的材质,展露出白菜的柔美与蝈蝈的精巧,最终让唐伯虎的画中物以立体化的方式绽放。
从明末到如今,历经十数代人的努力,"蝈蝈白菜"这种秦氏绢艺被后来人做出了新的高度。
白菜选用大缎子、平缎子、邹缎、绫子纺绸、 乔其纱、洋纱等绢布,历经48道工序制作而成,从青青菜梗到油绿菜叶,色彩过渡得十分自然。
蝈蝈更是奇巧精致,须、头部、身体、翅膀、腿、鳞片材质各不相同,共有118道工序。
单是须,便有40道工序。它抽自雪白的绢丝,最终却形成由粗渐细、带有绒毛的赫色硬须。且不同的蝈蝈其胡须并不相同,有觅食的、备战的、喝水的、休息的,构成一只蝈蝈极好的状态写照。
时至今日,安阳秦氏绢艺已形成了以"蝈蝈白菜"为主打产品,囊括人物、鸟类、植物、草虫等各种造型的系列产品。
就艺术特征来看,秦氏绢艺实现了从平面的"国画"到立体化艺术品的转变:最早的艺术萌芽于唐伯虎的画,后来的传承人也不断从国画大师那里吸取营养。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雅与俗之间的通道,这对于已经有点式微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来说,未尝不是一个良好的开始。
冯骥才老先生在观看了秦氏绢艺后,留下这样的题词——"秦氏绢艺,华夏神品",这是对秦氏绢艺的至高评价,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传承中创新"的殷切期许。
作为人类多元化文明的一支,秦氏绢艺这种小众化手工艺守住了自己的领地,但后人能否继续保持呢?我们对此保持密切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