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你逃开了“内容大魔咒”了吗?

        一直在教改,一直在教研,但你的语文教学的真的在前进吗?我们很多时候在听公开课中,不难发现,其实大多数时候语文教师都逃不开“内容大魔咒”。

        其一,讲解半天还是在内容上打转。例如《桂林山水》的片段教学,无一例外都在讲山水的三个特点。其实,这三个特点明摆着写在文中,不讲已明。

        其二,问答式,仍旧是大一统的教学模式。课程改革呐喊了许久,试图突破“我讲你听”的僵局,让探究,合作,自主学习,至少能成为一种学习方式,但是除了在个别公开教学上看到外,日常教学还是被排斥。

        其三,对语言文字格式化的解读,让语文这样千变万化充满灵性的生命体,成为让人一听就烦,一见就厌,一接触就怕的怪物。例如讲到比喻句,一定分析“把什么比作什么”,“西沙群岛的海水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雨”这句一定说“作者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肢解语文,僵化语文,就是我们听时的感觉。

        其四,评价单一。教师的口中除了“好”“棒”,很少听到有价值的评价。而这些评价是当代中国儿童最不缺乏的。所以,即便你再大声喊出:你好棒!也是徒劳。

      这样的语文坚持了这么多年,却又一直在喊减负,然而真的在“减”吗?如果语文教师都脱离了“内容大魔咒”,能借助好的教材(有内容),实施科学的教学(有方法),整个过程关注人的发展和成长(有目标)。也许,真的可以达成美好的教学效果。

        美好,值得期待,在未能实现前,请大家清醒地认识现状,做好应做的,不要因噎废食,自断经脉。

(内容摘自何捷老师的生动语文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老师,你逃开了“内容大魔咒”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