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间,从喜马拉雅的音频节目中听到了关于分享《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的文章,非常打动人,吸引着我想要更深入地了解本书主人公汉芙和弗兰克的故事,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搜到了有关它的电影和电子书,一气呵成地全部看完。
《查令十字街84号》这本书,以1949年至1969年长达20年间,往复于美国纽约和英国一家小书店的来往的信函交织而成。即住纽约的女剧作家汉芙买书,任职“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经理弗兰克·德尔负责寻书寄书。他们这20年间以书和信为媒介,增进了彼此的情谊,这本书被读者奉为“爱书人的圣经”。
读着文本的汉芙和弗兰克的信件,感觉到了轻松有趣,俏皮可爱的汉芙和彬彬有礼的弗兰克,不得不说,译者陈建铭的功力着实让人佩服。
看着根据原著拍摄的同名电影,片长足有100分钟,演技派演员安妮·班克劳夫特和安东尼·霍普金斯,再现了生活中俏皮可爱的汉芙和彬彬有礼的弗兰克,拍得真是无可挑剔。
这本书的主人公汉芙嗜书如命,苦于在纽约买不到她所喜爱的英国文学书,恰巧在一则广告中看到了英国卖旧版书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信息,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给这个书店写了信,并随信寄上了自己想要的书单。而诚实可信的书店经理弗兰克不仅友好地回信,还为汉芙找到了心仪的书,从而开启大洋彼岸两个人长达20年的书信交往。
汉芙是发自内心地喜欢书,书籍是她的信仰,是生活的乐趣,是心灵的唯一寄托,她对书籍细心挑选,甚至达到了苛刻的程度。弗兰克竭尽全力地为汉芙找寻她想要的书籍,有时弗兰克竟然能花两三年时间寻求一本书。
弗兰克偶尔看到好书,也会推荐给汉芙,在电影中看到这个片段,弗兰克看到了纽曼的《大学论》,写信问海莲:“有兴趣买初版的吗?”同时叮嘱店员为她留下来。
镜头马上从伦敦切到纽约,海莲对着空气质问:“你有初版的《大学论》,只要六美元,居然还傻傻地问我‘你要吗’?”“亲爱的弗兰克:是的,我要。我本不在乎是不是初版,可这本书的初版!……”
等她收到这本有百年历史的初版书后,写信对他说:“我占有它有一种罪恶感,那么漂亮的封面和烫金,它理应属于某幢英国乡间的木造宅邸才对。”看着他们的对话,有种老相识的感觉。
的确,在这20年中,弗兰克为汉芙找到了50多本想要的书,起初,他们信件往往是聊书及书的价钱,后来,慢慢地熟悉了,他们在信中不仅聊书,还聊一些生活琐事等。
50年代初的英国,因战争而物资短缺,人们生活比较拮据,汉芙为他们不断寄送鸡蛋、火腿等食物,使他们能够吃的上许久未见到的肉。其实汉芙手头并不宽裕,她 的慷慨大度,感动了书店的所有人,他们以各自的方式回报汉芙。有的写信,有的给汉芙回寄了刺绣的桌布等。人与人的情感、心思乃至于咫尺天涯的友谊开始自由流窜漫溢开来。
虽然未曾谋面,但20年的书信往来,让汉芙与弗兰克成了彼此生命中最珍贵的人,也让远隔重洋的人彼此充满了信任和感激。
是啊,书信能制造出时间和距离,让一切因想象和期待而熠熠生辉。两个人的情谊因书而起, 20年的情真意切,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这每一封信中。这本书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我想都源于这些关于从前,关于阅读,关于朋友之间信任与情谊的信。
回想20几年前,手机还没有普及的时候,书信是我们与朋友、家人传递信息的唯一方式。从前我们在精心挑选的信纸上书写文字,把自己的一份真心郑重其事地托给千里之外的那个人,等待来信时,更是焦灼中夹杂着幸福的期待,等待越痛苦,收到信时的快乐越强烈。见字如面,彼此的情谊也在等待的时间中发酵,变得愈发深厚绵长。
如今我们有了非常方便快捷的通讯方式,邮箱、QQ、微信,思念一个人的时候,电话和视频通话,对方如在眼前,但不知怎的,感情渐渐淡了,散了。正如译者的一句话“一旦交流变得太有效率,不再需要翘首引领、两两相望,某些情意也将因而迅速贬值而不被察觉。”
迅捷的通讯方式,让思念没有了距离,没有了见字如面的欢喜,我们失去书写的快乐,也失去亲人与亲友之间更深入的交流。快餐式的生活往往给人们带来了浮躁与焦虑之感。
生活中,往往因为一个人而爱上一座城。最后汉芙来到了那座城,却没能见到那个人。如今那个书店不在了,但“查令十字街84号”却因此书而成为了有名之地。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会让你感觉到温暖和信任,总有一些故事会让你感到温存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