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拙:曾氏处世哲学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此言出自晚清重臣曾国藩,大意是笨拙胜过机巧,办事笨拙才更加靠得住。今人尚巧,办事情越巧妙,费的力气越小,时间越少,越走捷径,当然就是好。这是一个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都追求高效率,甚至不择手段,然而曾国藩不这样想,他的处世原则与当今主流思想相矛盾,走另一个极端。是他的思想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被现代的高节奏高效率高轮转甩在了后面吗?

      我认为不是的,其一,每个伟人所形成的处世哲学都与其亲身经历息息相关,是结合家教,周边环境和不断的自省所得出的结论,要理解尚拙,就得去了解曾国藩的背景,其二,表面上其与现代思想背道而驰,实际上不仅适合现代风潮,而且有许多值得当今人借鉴学习与反思的地方。

      曾国藩出生在晚清道光年间的湖南小地主家庭,其祖父名为曾玉屏。因其祖上自宋以来皆为面朝关于背朝天的农民,连秀才都出不起一个,在被乡里民众背后议论嘲笑声中,曾玉屏决定发奋拼搏,整合农田,雇佣民工,日夜操劳将曾家从普通农家带到了小地主阶级。但是这只是他的振兴家族第一步,至关重要的一步是积累财富让后代读书做官,光宗耀祖。于是曾玉屏把重心放在了对后代的培养上,尽管乡里人依然冷嘲热讽:老鼠儿子只会打洞,但是曾玉屏坚信:人定胜天。

      其长子为曾麟书,自幼苦读诗书,奈何毫无天赋可言,县试连连名落孙山,到了四十不惑也只是一个童生,考取功名的重担落在了曾麟书的长子,曾玉屏长孙曾子城身上。于是在曾子城长大了,乡里出现了父子一同赶考秀才的场面。不算父亲之前考秀才的次数,光是父子同考就考了六次。前六次皆以失败告终,第七次事情出现了转折,原来父亲曾麟书终于中榜,考取秀才,然而曾子城也上榜了,他上的榜却是耻辱榜:八股文文理不通的反面教材,这给了曾子城当头一棒,悬牌批责对其打击极大,曾家为曾麟书考取秀才而倍感高兴,而曾子城却把自己关在了书房里。

      谁让曾家血脉天资平乏呢?加之其父的教学方法及其落后,唯有死记硬背,曾子城总结了自己失败的原因,更加的勤奋努力,每天不背诵一片古文不睡觉,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有名的故事:一个小偷潜入曾家房梁上偷东西,见曾子城在背诵岳阳楼记,想着等其背完睡觉再下去偷东西,结果等待过程中睡着了,醒来后发现曾还在背诵,耐不住的小偷下了房梁当着曾的面背完了岳阳楼记扬长而去,留下了发呆的曾子城。这一方面反映了曾子城的勤奋,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曾的天赋确实一般。可是曾家虽然天赋平乏,但是曾子城却也有着和爷爷曾玉屏一样的天生的倔劲,解决自己雄心与头脑的差距,曾子城只有一个方法,那就是超人的努力。

    终于在一年以后的第七次,曾子城成功地考取了秀才,并在接下来难度大幅提升的举人进士选拔考试中连战连捷,直至进入道光皇帝视野,被道光选拔进入翰林,至此曾家终于祖坟冒青烟,500年的农民历史在曾子城这一代结束,曾子城也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曾国藩,意为国家的藩篱。面对路人对其失败经历的指指点点,曾国藩说到:世以不得第为耻,余以不得第动心为耻。他也早已不为考取功名读书,而是以成为圣贤读书。

    曾国藩能打通科举这条路,完全靠的是笨功夫,曾国藩曾回忆:国藩愚陋,自八岁侍府君于私塾,晨夕讲授,指画耳提,不达则再招之,已而三复之,或携诸途,呼诸枕,重叩其所宿惑者,必通彻乃已。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在曾国藩身上培养出了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和踏实的精神,也打下了非常扎实的基础。

      尚拙是他这一路科举选拔走来的最大收获,也成为了曾国藩毕生的处世哲理。

      尚拙对当今浮躁追求速度的时代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呢?我觉得有三点,也是为人拙诚的精髓所在。一是尚拙没有智力资本,为人谦虚,更加愿意付出;二是尚拙失败经历多,逆境情商更高,受挫折能力更强;三是尚拙不投机取巧,一步一个脚印,做事不留死角,能够顾全大局。这是当今时代的社会与人急需学习和反思的精神呀。

      我的哥哥也姓曾,看完曾国藩的经历后再回忆起长辈对哥哥开的玩笑“曾家蠢子”我却不再认为是单纯的玩笑,而是对哥哥的夸奖呀!而且哥哥走过来的路也的确和曾国藩颇为相似,厚积薄发,一鸣惊人,也希望自己能够向哥哥学习,像曾国藩学习,成为一个尚拙的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尚拙:曾氏处世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