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特殊的体验-奥地利十日

2006年7月5日

上午9点离开家,向东驶入德国,进入德国后沿61号高速公路南行约200公里,与莱茵河相交,在莱茵河重镇Koblenz跨越莱茵河,继续向东南行驶,方向:德国金融重镇法兰克福,也是德国最大的国际机场。这时感觉汽车有一下轻微震动,当时不以为意,随后发现汽车加速变慢,等开到法兰克福机场才发现事情的严重性:汽车已不能正常行驶,一踩油门后面便黑烟滚滚。

打电话给德国汽车救援协会ADAC请求紧急援助,因为语言问题,救助人员第一次来没有找到,再打电话,等待,两个小时后终于看到那黄色的救助车,当时的感觉真像见到救星一样。师傅非常有经验,刚一打火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但他只能进行简单处理,要修理还得去大众车行。

2006年7月6日

早上吃过早饭退房后便直奔大众车行,因为路不熟,绕了几次,好不容易找到那里已经过了10点钟,车行没有配件,需要订购,第二天上午才能到货。但我们不想在法兰克福等待,经车行的师傅检查,认为如果小心行驶,速度不要太快,可以开到奥地利,到那里再修。

11点离开法兰克福,经慕尼黑、绕过萨尔茨堡,一路上小心翼翼,总算没出什么差错,顺利进入萨尔茨卡默古特(Salzkammergut)湖区。萨尔茨卡默古特是奥地利著名风景区,位于萨尔茨堡州、上奥地利州和施泰尔马克州的交界处,其名称源自德语的Salz(盐)和Kammergut(皇家领地)。这里山峦重叠、湖泊纵横,大大小小的湖有70多个,可以进行多种水上运动。沿湖坐落着一个个古老美丽的小城镇和散落的村庄。

此时电光闪闪、雷声隆隆,似欢迎我们的到来。晚8点顺利抵达目的地:阿特湖(Attersee)畔的农庄旅舍Farm Haslbauer,行程近600公里。这里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住三天。农舍主人热情欢迎我们的到来,虽然我们不懂德语,房东的英语只有有限的几个词,借助表情和身体语言,我们进行了简单的交流。

寒暄之后,主人把我们带到二楼的房间。房间陈设简单,但干净、整洁,有独立的卫生间。其面积、装潢和舒适程度可与3星酒店媲美,且价格合理(50欧元一天,含早餐),算得上物美价廉。只是电视很小,让我仿佛回到中国的80年代初。阳台面西,湖光山色,尽入眼底。打开一瓶红葡萄酒,坐到阳台上,伴着电闪雷鸣,喝酒、聊天、拍照,兴尽回屋。

2006年7月7日

睡到自然醒,去楼下吃早餐。一小篮新鲜面包,一壶咖啡,一个煮鸡蛋,两块黄油,几片奶酪,一碟火腿,一碟香肠,几种果酱。足够的营养和份量,只是这样吃下去可没法保持身材,所幸每天活动量大增,多少抵消了增加的卡路里。

吃饱喝足,又休息了一夜,前一天驾车的疲劳完全消除。带上相机,背上包,走出农舍,兴致盎然地打量周围的一切。农舍建在海拔约500米的山坡上,典型的奥地利风格,木头的门窗、阳台,略作雕饰。顶楼则完全用木头,漆成褐色,没有任何装饰,显示农庄简朴实用的特性。山坡碧草如茵,山坡下阿特湖静静地躺在群山之中,湖水轻轻荡漾出深浅不一的波纹。农舍背后圈起一片草地,几只黄白相间的奶牛或站或卧,享受着早晨的阳光和清凉。背后是陡峭的山峰。

试图找到一条上山的路,辗转几圈,沿着一条被人踩出的纤细小径向上走去。这显然不是正式徒步行走的路线,下过雨的地上潮湿泥泞,走起来很艰难。阳光透过浓密的树林时隐时现,不时传来几声鸟的啼鸣。走了约半个小时,天气愈加闷热,小径也似若有若无,遂决定放弃今天的登山,打听清楚后明天再行攀登。

返回农舍稍事歇息,驱车去游月亮湖(Mondsee)和月亮湖镇。月亮湖与阿特湖毗邻,而且就在从萨尔茨堡到维也纳的1号高速路边,地理位置优越,比阿特湖名气大,热闹许多,但面积比之小很多。因湖而得名的月亮湖镇也因此成了众多游客的青睐之地。小镇没多大,可供游览的就是城中心一条街、一个广场和一座教堂。街两边店铺林立,广场周围布满旅馆餐厅,旅游车带着一队队游人匆匆而至,又匆匆而返。漆成淡黄色有两座钟塔的教堂是这个小镇的亮点,其历史可以追述到公元8世纪。电影《音乐之声》里玛丽亚和云上尉的婚礼就是在这里拍摄的。这样的小镇在欧洲俯拾皆是,大多数人来这里并非为追寻历史,更多的是享受一份闲适。

晚上坐在农舍房间的阳台上,吃着在当地超市买的沙拉、肉冻、火腿、面包,喝着红葡萄酒,漫无目的地闲聊。空气中漂浮着青草和牛粪的气味,太阳躲在云层后面,偶尔露一下脸,灰色的云越来越厚,越来越浓,大雨随后而至。转移回房间,伴着风雨声,继续吃着、喝着、聊着, 直到一切归于沉寂。。。

2006年7月8日

在同住在农舍的旅客的帮助下,终于问清楚了徒步登山路线。吃完早餐,开车到登山路口,停好车,背上包,开始攀登。山不高,也就1000米,从登山起始点开始到峰顶的直线距离大约500米。山路崎岖狭窄但不险峻,只有一两处修建了短短的铁梯和木头护栏,其余皆顺其自然,走起来更见野趣。沿途未见垃圾箱,也没有告示牌,却不见任何乱扔物品,可见环保意识之强。视野佳处设了几个观景点,极简单,一张木桌和一两条木头条凳而已。在这些地方看阿特湖与我们在农舍的阳台上近距离观看景色迥异,湖面更宽阔、博大,但少了一丝浪漫和妩媚。

从山上下来,在湖边餐厅喝了杯啤酒,吃了根冰淇淋,驱车去圣·沃夫冈(St. Wolfgang)湖。圣·沃夫冈湖在月亮湖南边,沿湖有三个小镇:圣·基尔根(St. Gilgen)、斯特罗波(Strobl)和圣·沃夫冈。据说莫扎特的母亲就出生在斯特罗波。在这里我们乘坐缆车上到1476米高的Zwölferhorn山,纵览群山湖泊(晴天时可以看到周围的7个湖,我们只看到3个)。因为前一晚下过雨,山谷间雾气弥漫,山脚下的湖若隐若现,山坡上开满不知名的黄花。

然后去游圣·沃夫冈镇。这是一个极富奥地利特色的美丽精致的小镇,房屋的色彩明艳欢快,有些涂上漂亮的花纹或装饰画;木制的窗框和阳台下常常悬吊着盆花,多是鲜红色,可能是季节的关系,也可能是为了与房子的颜色相匹配。城中心位于湖畔有一座教堂,神龛上基督受难雕刻得栩栩如生。

沿街有许多店铺,其中一家专营腌渍食品,门口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瓶装辣椒、黄瓜等各式蔬果,红黄绿白,颜色极其诱人,令人禁不住垂涎欲滴,想拿起一个放入口中。经过一家酒吧,从敞开的窗户看进去,装潢精致优雅,只是里面冷冷清清,只有一位年轻女子(老板?侍者?客人?)独自坐在吧台一角朝外观望。

城中游人不少,大都怡然自得,随意闲逛。有些人只是闲闲地坐在酒吧或咖啡馆外面,拿着一杯饮料慢慢啜饮,欧洲人的悠闲。

傍晚在农舍的阳台上看晚霞渐渐消失,落日慢慢隐去,真希望时间永远停留在那一刻。。。

2006年7月9日

今天上午离开Haslbauer农舍,前往此行第二站:位于特劳恩湖(Traunsee)的Reiterhof Kainzleiten Horse Farm。在此住了三天,观赏了不同气候下的湖景,游览了附近的景区,此时要走还真有些留恋之情。只是住在那里并未看到和体验到任何与农民有关的活动,亦无农家菜可吃(除了早餐不提供餐饮),与住酒店无二致。

特劳恩湖是萨尔茨卡默古特区的第二大湖,沿湖散布着密集的村镇。从网上的介绍看,Reiterhof Kainzleiten是个马庄,可以骑马,我们就是冲着这个去的。农庄建在一个小山坡上,客房和马圈毗连,1楼改为教室,2楼和3楼是客房。周围还有几家农舍,隔一条马路是居民区。我们住在3楼的单元房,两间卧室,客厅和厨房在一起,卫生间很小,只有淋浴。电视机是一如既往的小。客厅有门通到阳台,朝南,可以看到特劳恩湖的一部分,遗憾的是湖背后的山挡住了视野,有种压迫感。

下午开车沿湖转了一圈,在奥特蒙斯特镇停留片刻,正值周日,几乎见不到什么人,商店全部关门,连咖啡馆也大多歇业,街道安静得如同从来没有人住过。上帝用6天时间创造了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第7天就是用来休息的。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人们的沟通和活动几乎不分昼夜,欧洲却依然承袭这个古老的基督教传统。那座小教堂看起来有些年头,现在静静地躺在那里,也许在怀念昔日的辉煌?

吃煎鱼、喝啤酒当晚餐。看世界杯足球决赛,为法国惋惜。

2006年7月10日

马庄有两个马厩,养了20匹马,背后一片草场。主要业务是教小孩(尤其是小女孩)骑马。早晨上骑马课,半个小时。第一次正式学骑马,有一丝丝担心,更多的是好奇和兴奋。时间太短,只练习了慢步走和小跑,居然没出什么差错,看来骑马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难。结束时那些女学生陆续来到,先来的开始为马梳洗,检查马掌,这些是她们的功课之一,骑马首先要爱马、懂马。

我们在结束短暂的训练后,驱车去Bad Ischl。Bad Ischl位于萨尔茨卡默古特中心地带,小小的老城区由Ischl和Traun河三面环绕,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也就是电影《西西公主》里那个英俊的年轻皇帝)的夏宫就建在这座镇子,北依山丘,南临Ischl水,四周林阴繁密,郁郁苍苍。他亲政后的大部分时间都住这里,许多重大决策就在这里做出,并从这里发布到整个奥匈帝国乃至传布全欧洲。西西公主似乎并不如电影里那么重要,至少在介绍夏宫的小册子里没怎么提到。但镇子上却有一个以西西公主命名的咖啡馆,富丽堂皇。传说与现实总是有着很大距离。

2006年7月11日

吃完早餐,告别马庄主人,前往奥地利另一处著名风景区瓦豪(Wachau)。瓦豪位于林芝和维也纳之间的多瑙河流域,西起梅尔克(Melk),东至克莱姆斯(Krems),全长30几公里,沿途古堡林立,也是奥地利重要的葡萄酒产区,酒庄遍布。现已列入联合国文化遗产。

离开特劳恩湖,沿1号高速东行约40公里,到达克莱姆斯蒙斯特(Kremsmünster),我们的目标是位于该城的Benedictine Abbey,该修道院教堂由巴伐利亚公爵塔西罗(Tassilo)于公元777年开始修建,是奥地利第二古老教堂。岁月流逝,教堂也历经风雨,几次重修扩建,形成今天的建筑风格和格局。修道院里外三进,由大门进去,一圈环绕着三层楼房,据说从前是修行僧侣的居所,鼎盛时曾有上千僧人,现已改成学校。继续往里走,一条小河穿流而过,建筑较之外面一层亦宏伟华丽得多。最里面是修道院的主体,内庭院有四分之一足球场大,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高耸的尖顶、繁复的雕饰、精美的壁画,无一不显示上帝的威严和教会的富有。我有不少同学在国外信了上帝,有的还成为虔诚的基督徒,我自己却始终无法信奉任何宗教,大概是尘缘太重吧。

从克莱姆斯蒙斯特修道院出来,重回1号高速继续向东开,50公里后转入国道往南20几公里便到了这条浪漫之路上的中世纪古城斯代尔(Steyr)。这城已有上千年历史,原来只是多瑙河支流边上的一个城堡。城堡早已在一场大火中焚毁(后来在此),然围绕城堡而建的房屋却逐年增多,商业日趋繁荣,渐渐发展成为城市。这里是带准星枪的发源地,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欧洲军火重镇,二战后军火工业渐趋萧条。我们到的时候正值中午,又恰逢欧洲有记载以来最热的七月,这时候逛城市着实不是享受。我们以最快的速度按游览图的标识走完主要景点,找到一家有内庭园的餐厅坐下,要了一杯啤酒慢慢啜饮。大概已经过了那种可以风餐露宿只为看一道风景的年纪,我更喜欢在闲适的氛围中逍遥自在、享受美酒美食,或是清风明月、清茶一杯,体验一份幽静。

离开斯代尔,转上1号高速向东开约半个小时,转入国道先往北后向东,便与多瑙河并行。多瑙河两岸葡萄园遍布、丘陵起伏。公路左手是一条自行车专行线,时见男女老幼顶着烈日,或急速或悠闲,有的小孩也就十来岁,跟着父母骑得兴致勃勃。下午三点到达目的地杜尔斯泰因(Dürnstein),住进多瑙河畔的城堡酒店。晚上在酒店餐厅吃饭,坐在平台上,多瑙河在脚下缓缓流淌,对面的葡萄园、村庄和教堂钟楼尽入眼帘。夕阳西下,河水金光灿灿。一阵阵凉风袭来,给夏日的夜晚增添几分惬意。这顿饭一直吃到月挂天边,华灯四放。侍者点燃餐桌上的蜡烛,幽暗的烛光为静谧的夜带来几许浪漫气息。“春宵一刻值千金”,此时虽是盛夏,这一刻于我岂是金钱可以衡量。

2006年7月12日

杜尔斯泰因因位于山顶的中世纪古堡废墟而出名。吃过酒店的自助早餐,带上相机出门登山。虽然直线高度不到一百米,但山路崎岖、天气炎热,登到山顶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古堡的确已成废墟,看到的惟有断壁颓墙。在一阴凉有风之处觅一大石坐下,向下眺望,多瑙河静静地躺在山脚下,蜿蜒伸展,这时的它似一位沉静的老人,阅尽人间沧桑,已是荣辱不惊、喜怒不形。与多瑙河为伴的杜尔斯泰因城显得很小,只有大教堂高耸的蓝色钟楼傲然挺立。

下山走的大路,走走望望,没费什么气力。半途回首遥望古堡废墟,残垣断壁沐浴在阳光下,悲凉中透出雄伟。回到城中,找了一家颇具规模的酒吧,坐下品酒。该地区以白葡萄酒为主,红葡萄酒一般。我们品尝了四五种白酒,不够醇厚,喝下去少了些回味,其中一种还可以,遂买了一瓶带回酒店喝。

傍晚,炎热的天气凉爽下来,乘船游多瑙河。两岸青山、村庄、葡萄园缓缓移动,船上年轻人的嬉闹声穿透夕阳。船东行至克莱姆斯,从那里乘火车返回杜尔斯泰因。

2006年7月13日

今天开了三百多公里,中午时分到达萨尔茨堡。这座城市太有名了,仅一个莫扎特就足以令其享誉世界。今年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纪念活动如火如荼,全城到处留下他的痕迹。不仅如此。1956年在此拍摄的电影《音乐之声》令其知名度大增。据统计,每年有12万《音乐之声》的粉丝造访萨尔茨堡,其中有的人从未听说过莫扎特。然而,知道这座名城是著名指挥卡拉扬的故乡、作家茨威格在此居住到1933年的人大概就不多了。

其实,即使没有这些名人、电影,萨尔茨堡这座巴洛克风格的城市本身就非常值得一游。萨尔茨堡顾名思义是“盐城”的意思,盐矿为这个中世纪城市公国带来了财富,商业的繁荣刺激了经济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文化艺术建筑的兴旺。主教大公府第修建的美轮美奂,大主教堂富丽堂皇、收藏丰富。萨尔茨河绕城流过。从山顶古堡下望,阳光下的萨尔茨堡城高低错落有致,教堂的穹顶、钟楼的塔尖、传统的房屋、现代的高楼、花园街道流水,正是一幅生动明快和谐的油画。

游船伴着多瑙河之波圆舞曲在萨尔茨河上跳起欢快的华尔兹,为这一天画上完美的句号。

2006年7月14日

离开萨尔茨堡,结束旅行。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次特殊的体验-奥地利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