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荒诞的历史--《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

记得之前读红楼梦,贾母清虚观打醮,在神前求得三出戏,第一出便是《白蛇记》。这个可不是白蛇娘娘报恩的故事,而是汉高祖斩白蛇起义。

《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这本书,也是从这个故事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微时在乡间小道上发现一条白蛇,便砍了那条蛇。不久,一个路人在那路边发现一个老妪哭自己的儿子,声称自己的儿子是白帝之子,被赤帝之子给砍了。

这个看似和“大楚兴,陈胜王”一般的故事,却有着更为深刻的渊源。

这就是流毒了两千多年的“德性”论(作者马伯庸特别提醒北方的朋友不要把“性”字读作轻声)。

“德性”论的官方用语叫“五德始终”说,始祖是阴阳家邹衍。阴阳家们认为万事万物都符合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包括王朝的更替、历史的变迁。每一个王朝都承接一种“德性”,然后循环往复,不断更替。

那么一个王朝的德性是根据什么确定的呢?主要是三类:祥瑞、祥物、谶。

但是,邹衍的本意是劝诫帝王们要修养品行,以免上天降下谶语,甚至终结一个王朝。但是邹老爷子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五德始终”说,最后沦为历代造反派合理化自身政权的有利武器。本来是只有拥有正经德性的势力才能推翻前朝创立新政权,但是事实却是一个新政权创立之后,才去捏造一些祥瑞谶语,以证实自身拥有正经德性。

而一个王朝正经德性究竟是什么,却也时常混乱。例如汉代,最开始说是水德,然后出现了一堆人说看见水德的祥兆;然后说是土德,然后就出现了一群人说看见了黄龙;最后说是火德,所以就有了斩白蛇的故事,为此还不惜篡改《史记》······其后的朝代也是。由于祥瑞谶语之类的人为因素太大,所以一个王朝的德性改起来也是很方便的。

就是如此荒诞的东西,一代一代的君王们却也深信不疑,有些还特别喜欢祥瑞。例如北宋真宗,就特别喜欢大臣们献祥瑞,甚至不惜改了年号叫“大中祥符”。极度的集权往往会带来极度的恐惧,历代君王们都希望永远手握权柄,如同没有安全感的情侣要求对方山盟海誓一般,一遍一遍的希望得到上天的允诺。

作者马伯庸顺便还回答了我的一个疑问。之前读孔子的生平,知道这个老爷子一向是不说这些神神鬼鬼的事情的。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嘛。可是我们读史的时候,却又经常看见儒生们神神叨叨说一些阴阳学的理论。儒家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

始作俑者便是汉武帝。他为了统一思想,独尊儒术,便要废弃阴阳家的智慧。但是儒家三德论又不及五德始终说好用,所以干脆将原本属于阴阳家的五德始终说融入儒家三统说。从此儒家便渐渐偏离孔孟之道,越走越歪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段荒诞的历史--《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