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课程笔记

普通投资者的优劣势:

机构投资者很难‘舍难求易’,机构投资者必须想着办法搞变化。机构投资者只需管理好自己就行。巴菲特说过:在投资这个领域,当一个人明白自己有多傻之后,他就不再傻了。

《一个世纪的趋势投资证据》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赚钱操作:

我们盯住一个国家的股市,如果过去一个月,股市是上涨的,我们在下一个月就做多买入;如果过去这一个月,股市是下跌的,我们就做空卖出。(涨就买,跌就卖)这个朴素的方法有个问题是要求我们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执行。

投资时非常反直觉的,我们做的事情越简单,越承认自己的局限和不足,越有平常心,就越容易取得成功。

房子还是最好的投资资产吗??

美国70年代经济糟糕透了,等80-90年代那波人长大了他们自然不愿意触碰股市了,几倍的涨幅就此错过,散户被挤出,利润被敢于抄底的机构投资者拿到。

日本60年代起飞,等到80年代,房价一直涨,那会的成年人是20年前的小孩儿,记忆的日本经济是积极的,自然倾向于大胆买入资产,这时,灾难就来了。

就这般看中国房价,涨了几十年,等到后面的人都乐意买房,股票是不是机会就来了?逻辑性很强。

如何解决这种问题?

站在更高是视角,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恰恰是黄金表现极好的10年,十年十倍。日本经济不温不火20年,其股市却也上涨了3倍之多。

说了这么多,有一个很容易忽视的简单道理:

要尽量忘掉你的投资偏好,多远配置你的投资组合。

道理很简单,不管那类资产----股票,房子,债券,石油,黄金等等---都有表现很好的阶段,也有不好的时期,这是基本的市场规律。就像经济自然会有周期,波动总会回归均值一样。(重点:这里的阶段和时期有可能10年,15年甚至20年)10,20年对于市场来说是一个小的时间段。

我: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自己人生最重要的20年,受过去经验的影响,错过了某个资产的大牛市,会是怎么样的体验呢?痛苦 !

我:

解决办法,‘资产配置’很多人说是分散风险,但我认为,分散投资,配置各种资产大类的目的不是分散风险,更重要的事获取回报。

市场很难预测,多元分散,你可以提高自己押中宝的概率。

最重要的事:不要根据过去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的经验,简单的认为接下来事情还会重复的发生,因为市场总在变化,也许在下个周期,真正大涨的东西你想也想不到。(币,鞋,手办,洛丽塔?)

择时交易:

一个故事:08年金融危机,但是前8年左右单日最大涨幅的几天均在08年出现,如果你判断08年有危机而卖出股票,会错过增值的大好机会,前几年的平均收益率大幅降低,这些年都白忙活了。

中国股票市场一样,1996—2015你错过上涨最大的5天,回报下跌到每年8%,如果是40天,回报就是负3.8%。

投资市场回报是不均匀的,错过那几天你就白忙活了,这就是所谓的闪电理论,说的是如果市场某一天突然大涨是个‘幸福的闪电’的话,作为投资者,我们一定要保证在闪电劈下来的时候自己在场。

事实上,08年的危机在05年就已经开始显现了。所以,没有专业的知识作保障,坚定的信念作支撑,仅仅是根据自己感觉和简单的判断来择时的话,亏损简直是必然要发生的。

择时这件事之难,连最厉害的投资家都做的非常失败。

老虎基金大佬判断了危机,倒在了黎明之前。

避免轻易择时,避免押注短期的市场走势,我们就又能避免一种亏损,离投资成功更进一步。

宏观迷信:

巴菲特:

我不研究宏观问题。和宏观相关的问题,我们根本不看不听,一般投资套路:把他们的经济学家拉出来,讲讲各种大的宏观格局,然后接下来应该怎么做。我们觉得那些都是胡扯。

凯恩斯对宏观可谓是大拿,但是他连续5年玩期货,外汇均跑输市场,后来成为价值投资者后,才成功。(他写给朋友的信:宏观当然很重要,但是影响宏观经济的因素实在是太多太复杂了,常人难以掌握,相比,寻找价值被低估的好公司要容易得多)

我:

与其把精力放在重要但不可知的事情上,比如宏观经济,不如想的小一点,比如怎么完成一个资产配置方案。

何时该卖出一只股票:

会卖的是师傅,什么时候该卖出呢?反向思考,什么时候不应该卖

错误一: 仅仅因为价格跌了,所以我得卖出。错误二:因为一个资产的价格涨了多少,所以要卖出。

投资时一个无限游戏,除非你决定提现退出,你卖出的一个理由是你有了一个更好的投资标的。

一个最好的卖出理由是: 你买入的理由不再成立了。

避开‘负面闪电’:在A股牛市疯狂时卖出还是可以成立的,虽然这也是择时的一种,主要判断是市场的气氛,人们的行为,群体心理。

普通投资者告诫:(指数基金)

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想要靠购买个股赚钱是非常困难的。

(人们倾向于记得买个股赚大钱的,但,其实概率小的可怜)

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其实都是非常糟糕的公司,选错的概率远大于选对的概率。标普500,50多年记录,你能压中超过市场平均回报的公司概率是2.4%

投资那些看起来风头正劲的大公司,亏损的可能性更大。(经常就是买在高点了,就这么简单)

一个股票指数的增长,往往是少量明星公司带动的。

作为普通投资者,放弃挑选个股,选指数基金,是更明智的选择。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投资方式,而是主动让自己压中能带来回报的好公司。

安全边际:

一句话: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

再好的公司,你不管价格就买入,也可能是亏钱的。不仅是对公司如此,对指数基金亦是如此。

巴菲特:如果你是一个合格的价值投资者,那么大部分时间你应该不知道自己持有的股票是贵了还是便宜了。老巴市场拐点处操作比较多。

有一些情况是可以判断价格高低的:市场极端情况下。个股对应的是会不会被炒到离谱,炒到人尽皆知。指数则是整个市场的情绪。

在老巴看来,我们应该买什么价格的股票呢?他核心观点之一是,你要给自己流出足够的‘安全边际’!

安全边际通俗说,如果你觉得一个公司值10块,结果市场有一天突然给了一个5,6块的价格。那么是这个打折的部分就是你的安全边际。

如何判断公司的股价是不是过高,除非极端情况出现,否则我们很难判断。根据巴菲特建议,我们最好给自己留出足够的安全边际,才更肯能赚到钱。(一般给自己心目中的价格打5,6折买入)

/如果一直到不了心中价位呢?那这钱就不赚了呗,没有人能赚到市场上所有的钱/

抄底哲学:

即便你专业扎实,捕捉到了好多股票,结果依然会很惨,因为市场的不理性程度,往往会出乎我们的意料。

接飞刀很容易失败。不要幻想自己有抄底的魔力。

重点:接市场的飞刀要比接个股的飞刀,容易得多,安全的多。

不要盲目相信专业光环:

与其相信自己是可以发现千里马的伯乐,更理性的方式是投资被动复制市场的基金。

1.研究表明,从短,中,长时间来看,大多数主动型基金,专业人士都跑不赢大盘,更何况选股通常是通过别人历史业绩选基金,那会,你通常买在人家的高光点。

2.即便是彼得林奇,他远超市场平均回报的那些年基金规模4亿刀,等到大部分钱进入后,只能超过市场回报1个点,扣除手续费,管理费,你会跑输市场。

交易成本:

投资中大多数人觉得开源远比节流重要,事实上,这是反直觉的。

有机构研究表明,主动型基金的费用和收益呈负相关性,所以在买主动型基金时要有意识地节约成本。

芒格:预测一件事是否会发生,永远比预测一件事什么时候发生,要简单的多。

过度自信:投资赚到钱一定是好事么

你觉得做投资,是赚钱好还是亏钱更好?这是个愚蠢的问题,但也引出一个重要的逻辑,对待赚钱这事,你要比对待亏钱更加小心。

因为你有很大可能是运气好赚到了钱,你不审视好自己的投资理由的话,赚钱的自大会让你损失掉本金和人生。

怎么解决这种问题:一,事前,你把自己投资的逻辑记录下来,不管是投资股票还是项目,列出你的思考,逻辑。

二:事后,及时止损,这里的止损不是追涨杀跌,而是索普说的,在我写下我的交易逻辑后,我会放入一点钱,看看市场会不会验证我的逻辑,一旦我发现市场表现和我预想的不一样,我会先止损离场,冷静,把问题想清楚再回去。

慢慢变富才是投资的逻辑:

思考:我一直觉得人对投资可能有直觉性的错误,认为是可以短时间见到效果的,内在表达了不合理的预期,而事实上投资是件长时间段才会产生效果的行业,很多人看到别人赚钱了就急不可耐冲进去,往往没有发现其实人家是长时间的结果,事实与预期的不统一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痛苦,难以稳定的情绪,情绪的破坏力对于投资来说是致命的。

投资需要一定的本金。

和概率作对,一次两次还可能侥幸赢,但时间稍微一长,输是个必然的结局。

人一旦赚钱过那种一下几倍几十倍的收益后很难摆脱这种收益诱惑。这是个大问题

无论你多有钱,你能亏掉的最大幅度都是100%

如何对待别人的投资建议:

美股史上建议买入,持有的文章占比超过94%。

在听取任何投资人的建议之前,无论对方是专业人士还是亲朋好友,先思考一下你们的利益关系是否一致,对方的离场是否客观,然后去寻找你需要的信息,再作定夺。

决定成败的“场外因素”:

很多时候决定我们投资结果成败的, 反而是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的一些东西,我们把这样的东西称之为‘长尾因素’。

保持场外赚钱的能力,也就是除去投资之外的收入,因为它能反过来帮助你的投资成绩。

越是不需要依靠走姿赚钱的人,越是可能靠投资赚钱。(事实上很多赚大钱的人是不关注,按投资长周期逻辑来走的人,相反绝大多数人是每天盯着自己的投资而亏钱,财不入急门)

当你给自己的投资和决策创造了一个好环境之后,你离投资就更近了一步。

五大原则:投资很简单,但并不容易(巴菲特)

过去的地产正是说明了简单,所有长时间持有房产的人均获得巨大的回报,被迫致富。股票的超高流动性,便捷操作性却给人们带去了灾难。

市场非常冷酷无情,它并不会根据你做的事情的难易程度来给予你回报。蛋叔:大道至简,极简致胜。

坚持原则需要强大的自律能力,我们以后该如何做呢?比起依靠自己的自律能力,远离诱惑本身重要的多。

芒格在总结巴菲特的成功经验的时候说:我们有一个重要的秘诀就是,当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做的时候,巴菲特非常擅长什么都不做。

五点:多元分散,被动为主,降低成本,保持恒心,不懂不做。

丹尼尔'卡尼曼《思考,快与慢》作者利用人性的弱点逆向投资,他们利用投资学,行为金融学,心理学三者交叉领域。他们投资策略:投资者是会犯错误的,而我们寻找的就是这类错误。但光知道一个行为金融学的宏观理论,是没法知道我们投资的,如果你想有一个投资交易策略,大概的步骤有: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参数优化,样本外检测,实盘交易。

收益和回撤:搭建投资组合的关键因素:

普通投资者构建一个投资组合的最终目的:就是在管理最大回撤的基础上,获得长期回报。

大卫.斯文森说过,我们再市场上不管做什么,本质上都是在做三件事:资产配置,市场择时和产品选择。

资产配置对于我们投资回报的波动性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其他两项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的主要工作应该集中在确定大类资产配置的方案上。

大类资产:投资组合中常见工具的分析

资产配置其实就跟蛋叔说的资产配置饼状图一般,哪里多了切一点,少了补一点。

股票:长期收益最高,波动最大的资产;(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股市在危机时刻的回撤都相当可怕,基本在40到60个点的区间)

债券:稳固后方的利器,比如在股市疯狂的时候你就可以卖股买债券。

黄金:乱世买黄金并不是特别准的08年危机黄金依然回撤了30%,但按概率来说确实是可以投的,不过我觉得跟它自身当时价格也有关系。最大回撤下跌过60%

大宗商品:能源,金属,农产品(巴菲特不喜欢这个,他觉得不能带来现金流的东西不能叫资产,只能叫筹码--因为你总期望有人以更高的价格把你手上的东西买走)。与黄金一样,是个人偏好问题。80%

房地产:除去实体房产,还有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

长期投资策略:永久组合

一:永久组合:25%股票,25%国债,25%现金和25%的黄金,中庸组合,不求高回报,追求长期稳定和过程的顺利。

因子投资

主要6个

规模因子:认为小盘股长期比大盘股回报要高一些

价值因子:认为价格便宜的股票长期要比贵的股票收益高一些

低波动因子:认为总体波动程度比较小的股票,长期比波动大的回报高一些

红利因子:认为高分红的股票长期表现更好

质量因子:认为质地比较好的公司的股票,长期回报会更好

动量因子:认为过去一段时间股价表现比较好的股票,接下来表现会更好

宽基指数基金,行业指数基金,选前者

在投宽基指数基金的基础上,加入价值投资的思路,毕竟判断整个市场的高低是有依据的,比判断一个股票或一个行业要简单的多。

可以通过判断整个市场的市盈率(市值/年利润)和市净率(市值/净资产)。

如何判断指数在高位还是低位呢?市盈率和市净率所处于的历史百分位是多少?比如,我们设置一个数字25%,当你在投资时指数的p/e或p/b估值处于历史25%的百分位之下的话,你就加大投资力度,甚至梭哈一半。高于历史60%的停止买入,100%几何级数减仓大法静待收益。

论卖出时机,分批卖出,比如中证500中位数33倍左右,那么我们大概预估其正常估值在25到40倍之间,于是,在低于25的时候我看可以大举买入,而到了80.90.100甚至更高就可以一路减持了

分批卖出正是承认我们没有能力预测股市的最高点和最低点,承认择时非常难,所以采用一种相对中庸的方式来进行止盈。(投资一定要诚实)这种操作方法可以让你不会太纠结本来的盈利又跌回去了,也不会纠结没等到后面的高点再卖,心态上会舒服很多,最终的盈利也会不错。这是最适应人性的操作手法。

分散化投资时投资领域里唯一的免费午餐

马科维茨的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发现,如果我们能找到相关性比较低的资产,进行多元配置,纳闷就可以在降低波动的同时还提高收益,简直就是个免费的午餐。

A的期望收益是8%,波动率12%,b的期望收益是15%。波动率是30%,分散化投资可以试收益期望12%,波动率15%的投资组合。

和常识,时间与概率站在一起

如果选取每个行业内市值最大的公司第一名,结果这些蓝筹股较大概率跑输整个行业的其他公司。并且历史显示,每个十年的前十名后面大概率都消失了,他们的位置丝毫不稳固。

在投资这门学科里,没有金科玉律,也没有绝对真理。尽信书不如无书,保持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相信理性,不依据感觉行事,不去相信和追求一劳永逸的必胜之法,而是和常识,概率以及时间站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

知识就是财富

整个投资市场,不管是中国,美国还是其他大部分国家,一直都是在上涨的。

投资市场的绝大多数人死在了:不作死,就不会死。我们缺乏的不是高深的金融和投资知识,而是让自己绕开错误,避开大坑的能力。(老虎基金的朱丽安罗伯逊,凯恩斯,大空头的迈克尔布里)

可以这么说,投资之旅本事一条宽敞平坦的大型高速公路,但由于各种错误和诱惑,我们走着走着就偏离到了岔路和小道上。如果我们能够避免这些最常见也最致命的错误,投资的成功几乎是一种必然。

程蓉的行为金融学课

1、传统金融学从“应该是”的视角寻找长期均衡的规律;而行为金融学用“实际是”的视角解决当前具体的金融政策

传统金融学认为市场是不可预测,无法战胜的;而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是由规律的,战胜市场是可能的。

原因是,行为金融学是心理学和金融学的交叉学科,而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有规律,可以预测。

2.格林斯潘:我可能高估了投资者的理性,低估了机构的贪婪。(这句话体现的事行为金融学观点,但格林斯潘本人确实个传统金融学代表人,长期主张放任市场)

投资者:人是不是真的有只会战胜市场?猩猩与基金经理的实验证明了传统金融学的观点,市场是不可预测的,符合“有效市场假说”。如果你信传统金融学,那首选就是股票指数。这就是最优。(晕,我本不信市场绝对有效,可我之前的策略居然是建立在这上面的,值得深思)

但这个实验在行为金融学中是不成立的,样本太少,结论不具有代表性。金融市场是由人构成的,是人就会有行为规律,人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因此有一个个人所组成的市场就是由规律可循,战胜市场是完全可能的。(代表人:李易周)

3.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一个人说大盘可以预测,一个人说不可以预测,同事得奖,说明这个理论没有明确答案,也都得到了认可。

市场有效假说 vs 错误定价(人是理性的 vs 人是非理性的,一群人在一起,还会产生系统性偏差)

传统金融学认为逃离可以消除一切价格偏差;而行为金融学认为真实市场中的套利是有限的。

有限套利使理性人即使看到有套利的机会也不太敢去做套利,这样,套利机会才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4.什么是认知非理性?一句话就是,你没办法正确地人事你想要了解的事物。

刚刚盈利了,更容易再买,从而忽略风险。刚刚亏损了, 更容易悲观,不敢再碰。

你了解的信息你没法正确处理,有各类偏差,并且,你不了解的信息也会影响你的决策结果。

人不仅认知信息具有各类偏差,在判断方面,人总是倾向于根据代表性特征来冲动地做判断,这就被称为认知的代表性偏差。

5.心理学家说,过度自信大概是最经得起检验的人的认知偏差。也就是说,只要是正常的人,一般都是过渡自信的。

信息是没有上限的,能力却是有的。你不断增加各种信息积累,但是你的能力却是会封顶的。到了一定程度,随后到达的信息没有增加你的能力,却还是会不断的增加你的自信心,最终,你的自信程度会超过自己的实际水平。

成交实际上就是意见分歧的体现。

总体而言,留在金融市场上的人都是过渡自信的,因为你肯定认为自己能战胜市场,能赚到钱,才会留在市场上的。(传统金融学认为,留在市场上的人都是理性的,这与现实不符)

过度自信是生物的本能,但它在金融投资中却可能是有害的,使人低估风险,作出不要的交易,因此,减少交易次数是明智的。

做站在第三方的客观立场来看待自己的行为有助于减轻过渡自信的影响。

爱了,

6.踩过的坑为什么还会踩?

归因偏差,盈利了,统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失败了,统统归因于他人或客观原因。这就是自我归因偏差。(这不仅仅适用于个人,也适用于企业报表报告)

这次虚拟币我的折戟也有很多与此相关,之前的翻多倍行情我会归因于我在低位大胆买入的明智,而在亏损之后,我把原因归因于新冠疫情的冲击。其实这次的失败也源于我那会一时的情绪所致,那天早上看到别人的微博不断加深我的恐惧,让我作出了斩仓的行为。使我忘记了自己的交易准则,在应该买入的时候买入,在应该卖出的时候卖出。显然那会儿的市场恐惧并不是一个应该卖出的时机,因为我是被情绪驱动的,而不是我的判断。

自我归因偏差导致你没有找到盈利和亏损的真正的原因。使得人不知道自己为何会盈利,也不知道自己为何会亏损,下次投资时并不会变得更聪明,而是会重蹈覆辙。

7.参考点依赖

前景理论:决策依赖于参考点。

人本身就是通过变化来体验生活的。人的幸福就是效用,参考点不同,效用是不同的。

投资中最重要的参考点是成本价,投资者总是会将现在的价格与成本价比,我称之为“回头看”。往回看是与历史在比,而理性人是“往前看”,看未来。参考点还与期望水平有关,与身边人的决策有关。(在公司金融领域,甚至自身资本结构(负债率)会参考同行业公司)

参考点可以被控制:可以通过改变参考点的方法来操纵人们的决策。(营销打折,让你觉得买到了“便宜”的错觉)

8.传统金融学认为人都是讨厌风险的。而行为金融学认为,人讨厌风险这个特征只是在面对盈利时才表现的(急于兑现收益),在面对损失时,人却表现为喜欢风险(死扛),更喜欢赌一把,看是不是有机会,能绝处逢声。

突然想到了自己的pgs,大铡刀下来后还死扛导致继续缩水。(侥幸的是jack黄的人品,现在一想都是营销自己)

损失的痛苦值大约是同等盈利带来快乐感受值得2倍,一方面,损失厌恶的心理会使投资者进来避免做出让自己损失的决定,另一方面,损失厌恶的心理会使投资者在发生损失时,难以止损。

看盈利和损失,我称之为“往回看”,指你投资时总是在于过去相比。正确的投资应该“往前看”,看未来,根据预期做决策。预期将上涨,则买入或持有,预期将下跌,则应立即止损。

9.错判概率导致的决策偏差。行为金融的决策理论对于权重问题有一个论断:概率权重到决策权重的转化是非线性的,也就是说,决策时,你是非理性的,你内心给予的权重并不等于它的实际概率。

低概率被高估,这类事有个共同特征:具有很高的绝对损益,但概率很低。投资者往往会被那个绝对收益吸引,在心目中放大了概率。

低概率被直接降为0,疫情这种事,对其的漠视。

10.决策理论中的狭隘框架理论,在横截面和时间系列两个维度都会出现,横截面上的狭隘框架主要表现在对资产组合没有全局观,关注单个资产的涨跌,导致没有正确理解风险。时间系列上的狭隘框架主要表现在频繁清点资产,对每个时间点的资产孤立俩看,这会收到参考点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决策。

正确的做法是向前看。(30成本,60目标价,现在55,你怎么办?想一个问题,你55的位置还想配置多少?一层,那你就卖九成)

11.心理账户理论。

人的决策取决于心理账户,而非真实账户

投资者会将资金分为不同用途,为其建立各个心理账户,并对不同的心理账户采用不同的风险态度。这样的投资决策有约束自己消费的作用,但并不是最优组合。在生活中,心理账户也是无处不在。我们对事物的评价可能并不取决于事物的本身,而取决于我们将其放在哪个心理账户中进行核算。

知道了心理账户与真实账户的不同,了解理性人决策应该取决于真实账户,这对未来理性分析事物和正确投资决策都有帮助。

12.投资立场,你怎么看市场,其实并不重要;你觉得其他人怎么看的,这才重要。所以,多花时间研究心理学,与你花时间研究投资对象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站在他人的立场决策的重要性,这一点对于中国shichang 至关重要,因为价格泡沫是常态,学会怎样与资产泡沫共处是一种重要技能。

13.风险分散应该寻找波动方向相反的证券。熟悉偏好是导致本地偏差的重要原因。投资熟悉的资产其实是一种错误,因为它风险集中,悖离了分散化投资原则。理性的分散化投资与熟悉与否无关,是在一定风险下收益最高的配置决策,也称组合投资。

14.资本配置在投资中的重要性9倍于资产选择。每个人的最优资本配置应该让自己的效应最大化。效用值取决于三个变量:资产收益,资产的风险和自己的风险偏好。

多花时间思考在大类资产的资本配置比例,这会极大的改善你的投资收益。

15.过度交易(交易成本大增)导致亏损是大概率事件,源于人的过度自信,投资者自认为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就可以进行交易了,实际上,这些信息不足以支持任何交易。

16.投资者更倾向于卖出盈利的股票,而不愿意卖出亏损的股票。

(在交易之后的504个交易日,也就是2年后,被投资者卖出的盈利股票和留在手中亏损的股票都转为盈利了,但仍然是被卖出的盈利的股票赚钱更多)

在基金行业,你业绩做得好,投资者倾向于撤资,理性人应该是追加。(再一次要跟大众反着来,联想到我的基金何时卖是对的,答案:人人都聊股时,这种处理手法也是向前看的正确处置)回想起我的312失利,我意识到情绪会杀人的,回想起自己对市场的预测,其实还不如靠恐惧指数来的靠谱。

17.涨停敢死队:买入第一次涨停后的股票(利用了售盈投资者的错误),第二天卖出给慢了一拍的投资者(利用了追热点买入的错误);

追涨杀跌本质错在了这种决策在“往回看”,总以为历史会重演,涨的还会继续涨,跌的还会再跌。(有效市场假说,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可能得到的信息,因为认为历史会重演,是没有理论根据的)机构的追涨是有意识的预测别人的错误盈利。

有限关注理论:投资者大多只会被做广告,上新闻,获奖容易引起关注的事件了解股票(虚拟币),就可能引起买入。对金融资产来说,坏消息可能引发卖空,但现实手段有限,因此卖空的很少,同时,不少人新“利空出尽是利好”,怀消息释放后就是一种好消息,导致净效应也是买入。只要是引起关注的事件,都会引发买入。

那些事会引起关注:1.交易量增加,放量。(因为投资者会觉得股票中可能隐含着某种别人知道而自己不知道的信息,从而吸引买入)2.有新消息发布。(实际上,根据已发布的信息再做交易已经晚了)3.有极端历史收益。(研究表明,列进榜单的股票对投资者有巨大的吸引力)

因为投资者普遍存在“追涨杀跌”和“有限关注”的行为,才会被专业利用,获得套利。真实市场上,行为金融学运作原理就是:一部分投资者要犯错,而另一部分理性人或者说专业机构,利用这种错误来盈利。

还有行为偏差:第一,倾向于重复做同一种股票。熟悉偏差。第二,摊薄成本偏好。(这里不要忘记全局观,可以买入,也可以买其他的,向前看)

18.三个臭皮匠连一个理性人都不如,更妄论顶个诸葛亮了。几乎每次金融市场的巨大崩溃都是来自于群体心理的崩溃。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非理性行为不是随机的,而是会发生系统性偏差。当出现极端事件时,比如市场大跌,并不是像理论预期的那般会有很多买入来纠正向下的价格偏差。

羊群效应,就是指放弃自己的判断,追随大众的决策。

版块的轮动与经济周期或基本面并没有太多关系,更多的事投资者行为聚集而形成的,也就是“羊群效应”。

19.pe,市盈率是股票价格相对于基本面的一个倍数,历史上看美国大致在12-20倍,中国,这个区间大致为15-40倍。历史上,市盈率每当碰到顶点时,一般都伴随着危机事件。

席勒教授的检验结果表明,现在高PE值可以预测未来分子P,也就是股价会降。这就说明大盘是可以预测的。一般来说是长期,长达10年。虽然故事的短期择时非常困难,但对于判断股票市场当前的系统性风险高低来说,这个理论是非常有益的。

大盘可预测性心理学原因在于,高于正常水平的市盈率PE其实是由投资者的情绪所导致的。

20.股权溢价之谜:股权在长期收益来看是非常高的,而风险并没有那么大。

股权的这种特征对于资产配置而言是意义重大的——从战略角度而言,无论如何,你都应该配置一些股权资产!

股票非参与之谜,理论上,家庭或个人应该配置股票,因为很划算,但事实上,任何国家的股票拥有率并不高。(这也是一个大众错误)以上均为战略问题。

沙堆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理解为市场。崩塌的动态变化只能从整个沙堆的总体描述,而无法从每一粒沙的轨迹来解释,金融市场中,崩溃的发生也是单个市场参与者同步性家具的结果。投资者之间局部相互模仿,自我强化。正是由于复杂性和混沌的存在,预测临界点是非常困难的。

21量价关系

成交,本质上反映的事意见分歧。所以,交易量反映的事投资者的意见分歧程度,交易量越大,则意见分歧越大。米勒假说就认为,均衡的时候股票价格一定是被高估的,价格反映的事乐观者的预期。(这假说需要满足2条件:1.投资者具有意见分歧 2.市场具有卖空约束)

根据米勒假说,股价反映的不是投资者的平均预期,而是乐观者的预期,仅用基本面来分析市场是不够的。了解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对于投资至关重要。其次,你要注意,越是放量,也就是交易量变大的股票,你越要警惕泡沫的存在。这是因为,投资者意见分歧越大,则价值高估越严重,交易量放大,说明投资者意见分歧加大,出价高者得,因此,交易量越大,股价泡沫越严重。

利好出尽是利空。英语谚语:谣言起则买,新闻起则卖。

如果一件事情还在传闻阶段,则买入,如果已经落实且发布消息了,则应该卖出。这就类似我们常说的:利好出尽是利空,利空出尽是利好。

投资者对于公司的盈余公告最为关注,公告发布之前,大家竞相竞猜,换句话说,传闻其投资者的意见分歧达到最大,股价就被极度高估,随着公告发布,谣言变成新闻,投资者意见分歧消失,股价回落。(新闻一出就要卖)

换手率(交易量除以流通股)是最为稳健且简单的度量投资者意见分歧的指标。也就是说,当换手率下降之前,你还可以买入,当换手率快速下降的时候,你则应该果断卖出。

意见分歧产生的原因——投资者情绪,而新闻,舆情对投资者的情绪影响很大,这是交易量影响资产价格的重要因素。

22.行为金融学策略成功需要三个条件:

首先,投资者要犯错(市场分配资本成功的基础)

其次,需要做鱼犯错的投资者方向相反的操作(跟大众反着来,我本人每次操作的时候都要问问,群众对我准备买的标的是什么态度)

最后,从长远来看,价格需要向理性的方向收敛。(牵狗理论)

实际上,没有任何一种交易策略可以一直有效,都只是在一段时间内有效,短则几个月,长达十几年。策略有效的原因是利用别人的错误来反向操作,随着这些错误被越来越多地的人知道,利用它反向操作来赚钱的人会越来越多,犯错的人就少了,策略就会失效。

23.行为金融策略成功的基本原理是反向操作——买入别人都不喜欢的,卖空别人都喜欢的。

24.长期反转策略,顾名思义,就是要与过去的表现反着操作。买跌卖涨。这个策略往往来源于非常朴素的直觉。(理论依据:利用的是投资者过度反应这种心理偏差,过度反应会使价格被高估或被低估)

短期股票价格特征:追涨杀跌(依据是投资者对市场上的信息反应不足这种心理偏差)

25.行为金融交易策略基础:心理学和传统金融学

心理学让我们理解人会犯什么错,传统金融学提供了价格理性的方向,这两者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行为金融策略发挥作用的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得到课程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