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的一本小书最近开卖(豆瓣阅读、多看、京东)了,算是一个还值得一提的成就。译言古登堡计划的工作人员邀我写篇文章谈谈感想,我也觉得有必要将参与这个新型出版项目的前前后后叙述一下,于是就有了这篇文章。
我看古登堡计划
我和译言在图书翻译上的关系可以追溯到几年以前。译言早期操办的用协作翻译方式出版的书之一——也就是中国前几本正式用这种方式翻译的书之一——是《FIFA黑幕》,我记得我是在牛博看到的报名启事(天啊居然还能搜到,感谢互联网!)。当时我对翻译热情尚不小,也对自己的能力没有现在这么清楚的把握,于是就报了名参加试译,并有幸入选。随后的事就不细说了,总之翻译过程还算顺,而出版过程不是一般的波折。后来又参与过另一个项目,是加缪的文集,也是磨难很多,最后虽然出版成了书,但个人觉得做得比较失败。要是有心,现在应该还可以从网上搜索到当年关于一些译言协作翻译项目的争议的一鳞片爪。我作为亲历者,认为这种项目模式有如下一些致命伤:
首先是出版流程。由于要仰赖于传统出版社,所以译言对项目结果没有完全的掌控权。在天朝出版大家都知道过程是很诡异的,合同里说得好好的,但从翻译稿交上去到书最后印出来,其中的时间可以拖到匪夷所思的长度。出版社有时候对版权事宜并不十分清楚,译稿都弄好了结果出版社发现其实自己没有真正获得版权的情况也会发生。这类情况下,译者无法按时获得报酬,译言也会由于并非自己的过错而成为众矢之的,而且很难辩白清楚。另外,这些项目运作过程中译言本身动荡频繁,发生了被封、分裂、合并等重大事件,项目负责人屡屡更换,交接不利,沟通不畅,也给一些译者留下了负面印象。不过译言最终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比较公平地给译者支付了稿酬,这也是我仍然信任译言或者说译言现在这个团队的原因。
其次是翻译质量。协作翻译必然会造成语言风格不一致、专有名词术语翻译较难统一等,但这其实都还是次要的。对翻译质量打击最大的,一是挑到的译者无法按时高质完成翻译任务:虽然译者通过了试译,但还是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态度不端正、时间无法保证等意外情况。二是审校环节有缺陷:译者互校是很好的理念,但审校很多时候比翻译还要累,辛苦翻译后还愿意更辛苦地认真审校的人不多;再者,审校和翻译需要的能力侧重点不一样,同时具有这两方面优秀能力的人有时候是找不到的,硬给译者派审校任务可能收不到良好的结果;还有,终校权在译言没有掌控力的出版社,而出版社有时候就干脆省掉了这个步骤,导致译本质量未达到应有的高度。
再次是报酬水平。在中国,图书翻译的稿酬之低人所共知,其对译者积极性、翻译界整体水平的不利影响已多有文章论述。译言一个没什么钱的小网站是无力改变现状的。
虽是如此,译言还是做出了一些不错的书。而古登堡计划的推出,可以看做译言为克服以上致命伤迈出的大胆而坚实的一步。
古登堡计划的书大部分都是公共版权,也有一些是Creative Commons和自主引进版权;成书完全采用电子出版,尤其是和唐茶深度合作;每本书除了招译者外还招负责人,最后交的成稿还要经过精评师的抽查和译言工作人员的通读两道关口,才会送到制作方手上。这样,译言对整个出版过程实现了端到端的掌握,能够较好地把握译本的质量和出版的速度;由于版权在自己手里,也可以给译者和负责人提供苹果式的分账稿酬,切实提高了翻译方的收入。我不敢以「革命性」之类的大词来评价古登堡计划,但它确实令人耳目一新。
烹制《芭贝特之宴》
我并不以翻译为业,而且虽水平不高,但眼光不低,所以看项目时就非常任性:已有译本的不做、觉得没意思的不做、觉得可能不好卖的不做……在二月初的一个周末,我发现了这本书,或者说是这篇小说:声名赫赫的《走出非洲》的作者的作品,还没有中文译本,从简介看情节很有意思,还没有什么人报名。这篇小说的篇幅也就是长点的《纽约客》特稿的水平,所以我决定看了以后再想自己是不是要参与、如何参与。
一个多小时后,我从沙发里坐起,放下手中的Kindle,感慨万千。同时我也感到,以我的水平,去翻译这篇小说,结果会是用华美的食材做出平庸的饭菜。但我仍然想在这篇杰作译成中文的过程中留个名,于是就去报名当了负责人。也许是因为这个项目已经上线了一段时间而还没人去报名负责人,译言方面马上就通过了我的申请。
首先要做的事当然就是挑译者了。因为看过一遍书,所以我对译文要呈现什么样的语言风格有很清楚的感觉。这是一件优秀的文学作品,不是一篇优秀的新闻稿;译文除了准确顺畅外,还必须优美而清新,最好稍稍有一点神秘气味。试译稿陆陆续续地交上来,有的不忍卒读,有的通顺却味如嚼蜡,有的中规中矩,有的过犹不及。选出浦雨蝶的译稿并没有什么困难——在准确度很好的前提下,她的文字就是我想要的那种效果。另外,试译段落(开头部分)有很好的区分度,难词难句、隐晦典故、专有名词都有,而且全篇的语言难度很均一,所以不会出现根据试译稿选的译者实际上不能胜任全篇翻译的情况。按照译言的要求,我写了试译总结,涵盖了试译段落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将浦雨蝶的试译稿一并在网上公布。在看稿的这几天里,我还抽空看了由这篇小说改编的电影,对其内容有了更具象化的感觉。
确定译者后就到春节了,我告诉浦雨蝶先不要动手翻译,用这一周的时间先看一遍书和电影,有个整体印象。与此同时,我将书里的专有名词做了一个词汇表,供以后使用。
在古登堡计划的框架里,我认为负责人是经理、顾问、责任编辑、秘书的结合,职责除了给译稿把关外,还应该包括背景资料查找、专有名词汇总、注释撰写、难点释疑等有些繁杂琐碎的工作。做好这些工作,也可以让译者更专心地将才华发挥到译文上。具体到此书中,除了常规的Google、维基百科、灵格斯、巴比伦外,就是查找圣经原文及其含义,以及搜寻文中提到的菜名和酒名的正确译法。我觉得很幸运,因为这本书改编成的电影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在饮食文化界有一定影响(虽然其主旨根本不是美食),好的分析文章很多,我搜到了一篇又全面又有深度的,省了不少力气。
我们是用Google Translator Toolkit协作。对于这个工具,任何语言也不能表达我对Google的感激和崇拜之情。方便的分享和协作是Google的本行,使翻译和审校过程变得清晰,这个不需多说。它的历史记录和方便的批注功能很适合讨论用。它还有类似于专业翻译软件的自定义语料库功能,使专有名词统一不再令人头痛。更值得庆幸的是,它还没有被封掉——至少浦雨蝶用的教育网是如此。
每一章的整个翻译流程是这样的:译者先译出初稿,拿不准的地方用评论功能标出;我随后进行逐句校阅,并同译者探讨,解决有疑问的地方,并标记出需要注释之处及其参考资料链接;过完一章后,我将译文下载下来倒到Word里,按译言的要求排版,写注释;译者再看一遍,修改之后,我就将译文贴到古登堡项目的页面上,作为初步定稿。我从未后悔选浦雨蝶这个大一学生(当然在我选中她的时候还不知道这一点),她总能够按时交出符合甚至超出我的预期的译稿。
全部翻译完后,译者的任务基本就结束了。统稿、最后排版这些事,对于写过博士论文——地球上格式和排版要求最变态的文体——的人来说,纯属小菜一碟。我又仔细读了两遍,就将终稿交给译言做最后审阅。总体算下来,翻译这12000词的英文,从开始动工到这一步,用了五周多,是慢工出细活的节奏。译稿很快就通过了精评这一关:审读人抽查了两章,只提出了一些非常细小的建议。改过之后发给译言,工作人员又做了一些修改,就交给唐茶制作了。
我没有料到的是,上线之后,我和浦雨蝶又发现了几处错字漏字,有的是我们自己活儿弄得不细,有的是制作过程中发生的错误。唐茶的app有个特别好的独有功能是读者纠错:读者可以将错误的地方标记出,用电子邮件提交给制作方,制作方经核对修改后会推出书的新版本,已购书的读者也可以升级。我将错误提交后唐茶马上给了反馈,没几天后新版本就上线了,这是电子出版和印刷相比明显优越的一个地方。
当负责人的一些体会
总书记说得好:「打铁还需自身硬。」既然要当负责人,自己就得有和这个职位的权威性相应的水平。要让译者接受你修改后的文字,你改过的就得比初译稿要好,而这只能通过文字本身来证明。很好的外文阅读理解能力和较佳的中文表达能力是负责人必须要具备的。负责人的绝对文字水平不一定要比译者高,但一定要会润色,能把好的文字改得更好。如果拿到手的初稿文字改起来很困难,那么可能要想想是不是译者选得不好了。不过古登堡计划的负责人们基本都秉着宁缺毋滥的原则,有一些书反复延长试译,就是为了等好的译者。
前面我说过,负责人应该承担起翻译过程中的「苦力活」,这就要求负责人有较强的资料搜索、鉴别、汇总能力,以及耐心细致的素质。在国内,这还意味着必须能持续高效地翻墙。我强烈建议所有译者和负责人都应该掌握Google Translator Toolkit的各项功能,这个免费工具非常适合古登堡计划这样较轻量级的翻译项目。如果一个项目里的成员都能用上Trados固然好,但我想很难实现。
和译者的沟通非常关键。我和浦雨蝶用的沟通手段有QQ、GTalk、微信、微博私信、电子邮件、Translator Tookit的评论(译文有新评论后Google会自动发邮件提醒)等等,基本做到了随便用什么东西都能找到对方。这个项目只有一个负责人和一个译者,是最简单的情况;如果有多个译者,那么负责人更应该拥有尽可能多的联系方式,以满足译者的需求。当然,译者必须有良好的沟通意愿。我知道有些项目的有些译者经常处于联系不上甚至失踪的状态,如果这种情况不幸发生,我的建议是果断换人或让组里的其他译者顶上,及时止损。
版税是按季度结算,我们这本书还没有到时候,但我想这不会是什么问题。
我希望古登堡的每一本书都成为「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译本」。这一套严谨的制度能选出有热情有水平的人,也能保证他们的作品经过严格的考验才能出现在市场上。古登堡计划的选题虽然我并不都喜欢,但显然大多视角新颖,有一定的开创意义,是其他地方找不到的东西。
最后,我要感谢已经买了书的读者,并非常期待你们发表一些对书本身及译文的看法。开卖至今,我没有收到任何这方面的反馈,没有消息实际上并不总是好消息,这令我惴惴不安。还没有买的,可以在这里读第一章,希望这段文字能吸引你继续读这个故事。
写于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