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答案——《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这一年多断断续续看了很多心理学方面的书籍,一直知道阿德勒学派的存在,却兜兜转转许久才得以遇见。这本《被讨厌的勇气》对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核心理念做了针对性的陈述和解答。

1.自卑情结是选择逃避的手段

追求优越性是人类普遍欲求,与其对应的则是无法满足欲求所产生的自卑感。阿德勒认为:“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理性的认识和接受自身的不足,并在行动中积极争取进步和改变,那么自卑感是完全合理存在的。然而,在现实中阻碍我们行动的症结是自卑情结。这是一种非理性的主观臆想,在长期反复的向外投射中,形成的反射性思维习惯。这一点结合阿德勒的“目的论”来解释更易理解:人们为了避免失败后带来的痛苦或者逃避努力所需付出的辛苦,所发展出的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缺乏勇气——自卑情结——减损行动力——巩固自卑情结

如何摆脱自卑情结呢?答案是不与他人竞争与比较。在自己的人生轨迹上追求进步和完善。

2.横向关系VS.纵向关系

阿德勒认为,一起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所有组织团体都建立在鲜明的等级制度上,这种纵向关系也以被我们延展至各种关系形态中。朋友、家人、爱人之间的相互干涉和控制,均是体现。阿德勒提倡建立横向关系,这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每个人专心解决自己课题,带着欣赏的眼光体察身边的人事物,不去干涉和控制别人的思想和行为。不使用评价性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评价语言确认了纵向关系,为烦恼和争斗营造了滋生环境。凡事从自我内部寻求答案,不要去纠结外部事件对我们所造成的伤害,不为自己的懦弱、懒惰、贪婪找借口。从自我接纳做起,以平等、和善、信赖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理性看待权利所带来的的关系压迫,带着我们皆为共同体的意识,与人和组织建立和谐关系。

3.自我接纳

“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接受自己的平凡,接受自己不是宇宙的焦点,接受自己的种种缺陷。诚实理性的面对自己,不要盲目和自我欺骗。当认识并接纳自己之后,坚定地行动起来,分毫的进步都值得发自内心的自我欣赏。

同时,不要逃避负面情绪。“悲伤的时候尽管悲伤就可以。因为,正是想要逃避痛苦或悲伤才不敢付诸行动,以至于与任何人都无法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不要怕、不要逃,勇敢面对。

4.他者信赖

“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即使没有足以构成信用的客观依据也依然相信,不考虑抵押之类的事情,无条件地相信。这就是信赖。”

看似很难理解,与课题分离结合起来就合理了。我们只管做好自己,别人选择如何回应,是他要完成的课题。这是不受我们控制,我们也不应干涉。同时,延续关系or切断关系的主动权也在我们手中,如果这段关系呈现不健康的态势,我们随时可以选择离开。

5.他者贡献

“劳动并不是赚取金钱的手段,我们通过劳动来实现他者贡献、参与共同体、体会我对他人有用,进而获得自己的存在价值。”

仔细想来,追求金钱、权力、声名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执着于通过别人的认可,来确认自己却有存在的价值。然而,我们的价值在不是向外索取的过程中获得的。当我们作为整体的一员,为他人的幸福付出时,能够深刻的感觉到自我价值受到内心的认同。也许是帮助陌生人,也许是照顾家人,也许是认真工作,红了好多年的“小确幸”所指的就是这样的瞬间吧。

关于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的关系,作者在书中总结道:“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也就是“自我接纳”——才能够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而且,正因为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够视他人为自己的伙伴,才能够做到“他者贡献”;同时,正因为对他人有所贡献,才能够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不只有多少人与我一样,每日承受着来自自己的360度围攻。书名《被讨厌的勇气》,我想不单指拥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也是期许每个人都拥有被自己讨厌的勇气。勇敢的正视自己,接纳永不令人满意的现实,活在当下并积极行动,努力追求卓越,随时准备接纳结果的局限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就是答案——《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