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63 | “一箪食,一瓢饮”有几人?

【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前篇讲择邻,本篇讲处仁,是自处。

前两句讲不仁者的两个表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约”,是节约,穷困的意思。“乐”,是春风得意的顺境。不仁的人不能长期处在穷困的环境中,也不可以处在富贵安乐的环境中。

不仁的人处在穷困的境地,必定穷则思变,在规则法律之内变是变好,在规则法律范围之外便是变坏。

不仁的人也不可以处在富贵安乐的环境中,一旦有钱,现实生活中,有人中大奖后,人就飘了,就是给自己吹了一个美轮美奂的大气球样,一通供大于求的奢侈后,大多打回原形,还是认知没到位,也是仁不够,终究是守不住富贵。这也是一些人为什么“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或“能共富贵,不能共患难”。

看来,孟子的一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太难了,也让一些高位的人露出原形。

看来,能较颜回有几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就是名家与人的区分标准。

后两句讲仁者的两个表现,孔子常将“仁、知”并举。“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知”,即智。仁者安居于仁道,智者知道仁道于他有利,所以就按仁道的标准来行事。

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有仁爱之心的人从这个“道”中发现的只是“仁爱”,有智慧的人从这个“道”中发现的只有“智慧”。更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分,仁者主静,智者主动。

看来安于现状,也是安放“仁”的一种方式,放养时,似乎有不思进取之心。“仁”如学问,不够就得修养本心,在每一件事上扩大,放大自己,走入“仁道”达到仁德境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论语》63 | “一箪食,一瓢饮”有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