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持续大火,我周六也去电影院贡献了一票,重温中国神话经典,感受历史史诗的震撼,改编的非常棒,我很喜欢。
针对影片中的一些故事和疑问,做些总结。
1、影片中有几处镜头呈现在鹿台建造之地,大象运送着木材,商朝有大象吗?
根据甲骨文分析成果,汉字“为”是常用字,其甲骨文字形是一个人手牵一只大象的鼻子,说明在发明文字时,商人已经驯化和役使大象(亚洲象)。而且,这种驯养象的习惯一直持续到殷商 : 王陵祭祀坑中不止一次出土过整具的象骨。
另外,在夏商时代,气候比现代湿热,平原地区大多是湿地沼泽,适合大象生存。
周朝之后,全新世大暖期的顶峰已过,地球正进入下一轮冰期的旅程。曾经漫游黄河南北的水牛、犀牛和亚洲象迅速消失,亚热带风情永远地离开了华北。
2、苏妲己是狐狸精吗?
《史记》说纣王曾讨伐过苏国,苏国国君被迫将公主妲己进献商纣,结果妲己成了纣王宠妃。这里的被迫贡女的说法,可能只是为了突出商纣好战且好色的独夫形象,未必可靠,但妲己确实来自苏国。
姬昌被困于殷都之后,伯邑考前往救父,最终姬昌获释,有一种可能是,伯邑考到达殷都后,先是和苏家建立了联系,并通过苏妲己见到了纣王,最终使父亲出狱。
在后世的演义文学中,苏妲己是可怕的狐狸精,一心谋害姬昌,而真实的历史很可能是,苏妲己才是让周文王获释出狱的关键因素。
这段恩情对于周族非常重要,妲己虽背负诸多恶名而死,但周人夺取天下之后,武王还是重用了她的家人。
纣王自杀后,商朝并未完全灭亡,周武王指定了纣王的儿子武庚继续在殷都担任商王,这个武庚很可能就是苏妲己生的。周人对苏氏家族的倚重,和后世的演义文学可谓大相径庭。
3、影片中西伯侯姬昌手拿一把小木棍,通过占卜,算出天谴将至,他的占术真有那么灵吗?
西伯侯姬昌就是未来的周文王,他编有一部传世之作《易经》,此为风水之学的经典。
文王《易经》的内容很晦涩,所以后世用它占算时大都已经不知道或者说不再关注它的本意。
其中比较明显的例子就是《易经》中的“贞”字,它的本意是甲骨卜辞中的“占”,但春秋时人却已经将其误解为“贞正”“贞操”之意了 :“随,元享,利贞·.....弃位而姣,不可谓贞。”(《左传 ·襄公九年》)
其实,《易经》隐晦的记录着商朝血祭文化的残酷真相。
4、姬昌的二儿子(姬)发,三儿子旦,四儿子鲜,义子叫雷震子,那么大儿子为什么叫伯邑考?
在史书中,关于伯邑考的信息很少。周文王诸子都是单字名,比如,武王叫发,周公叫旦,只有伯邑考的名字比较奇怪。其实这背后有很多隐情。
他原名应该叫邑。“伯”,表示他是嫡长子,这是周人的家族辈份排行用语(伯-仲-叔-季 );“考”,意为父亲,由于伯邑考没有后嗣,这其实是后世周王室祭祀时对他的尊称。
从这个不同寻常的称呼也可以看出来,他本应是周文王姬昌的继承人。
《诗经·大明》日:“长子维行,笃生武王。保右命尔,燮伐大商。”这里,长子( 周邑 )的名字被隐去,且暗示死在了外地(维行 ),弟周发才成为周族继承人。伯邑考之死是商周关系的重要转折,让文王的灭商决心从此不可动摇。
5、影片中伯邑考被做成肉饼,是否真有其事?
根据考古和甲骨文展现的商人宗教祭祀实践,伯邑考被烹杀和吃掉是完全正常的。
有学者认为,纣王把人肉酱赐给臣下,是商人传统的一种结盟(兼人祭 ) 仪式,这次把伯邑考的肉酱赐给姬昌,应当是册封姬昌为“周方伯”典礼的程序之一。
文王地窖中两片甲骨,辞内容都关于向先代商王献祭,它们也应当是这次典礼的产物,并且可能是姬昌回到西歧后的复刻版本。
在向诸神敬献后,参与献祭的人分食祭品也是分享诸神带来的福佑。
因此,姬昌,其至包括其儿子发、旦和鲜等在内,根本无力对抗纣王的这个决定。
为了周邦的生存他们只能接受商人的宗教礼仪,而且很可能还要尽量表现得心悦诚服和感恩戴德。
《史记·殷本纪》中也有一段与此相似的故事,这便是纣王“蘸九侯”、“脯鄂侯”、“剖比干”。此说虽然可能并不准确但应该也是纣王用高级贵族献祭在后世的流变。
无论怎样,伯邑考被献祭,对于他的父亲和弟弟们来说,是一次极为惊悚的经历,但纣王显然对此深表满意 : 周族为商朝的先祖诸神贡献了祭品,还和献祭者一起吃下祭肉,一定会获得先王诸神的福佑。
献祭伯邑考后,纣王恩准周氏父子返回周邦,继续在西土为商朝效力。而返回周原后,周昌很快宣布“受命”( 接受了上帝的命令 )。这意味着他成为上帝授权的人间王者,而使命正是灭亡商朝。就是从这时开始,他成了人们习惯称呼的“周文王”。
关于《封神》,还有很多故事场景,通过考古和学术研究,都能找到真实的例子。真心推荐这本书《翦商:殷商之变与华夏新生》,可以深入了解真实的夏、商、周,了解商代最为残酷的人祭文化。
在“王不留”公众号,回复“翦商”两字,获得本书的高清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