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不再阅读微信公众号

公众号可能正在毁掉我的生活

吃饭的时候,我打开手机,习惯性地点开微信。想到昨天晚上没在看书而是刷剧,一丝愧疚升起,顺手就点开了订阅号,浏览起了专业公众号。然而读了几篇文章,仍旧昏昏沉沉不知其意。突然有一点看懂的,脑海灵光一现,于是赶紧转发,配上文章里觉得有逼格的话——如此完成了一次社交形象打造。 

阅读公众号是不是在浪费我的时间呢? 

首先我需要回答,在上面这个场景里我究竟获得了什么。

你很难去衡量你的所得,那一篇按照手机阅读黄金定律刚好2000字的文章如同流水一样流过了,几天之后按照遗忘定律,我就完全忘记了里面的内容,只是还残留着一点点的只言片语。 

我并不认为是自己记忆力不够好,而会不会本身就是一种错误的学习方式?

也有一种理论,针对打游戏浪费时间的。大概意思是即使这些时间不去打游戏,也会被浪费在其他事情,例如古人斗蛐蛐,斗鸡。

那我只要不阅读小文章,就能回到从前的阅读习惯吗? 

突然有一天我对自己提出了这个疑问之后,一方面是我开始怀疑阅读这些看似有用的文章的意义,另一方面是我发现我在阅读真实的一本书,会时不时地感到不耐烦。这意味着,我看着看着书就开始摸手机了。

朋友告诉我,可以用番茄工作法改善注意力。 这是国外一个人发明的工作节律,以半个小时为单位,25分钟专心工作,5分钟休息,然后继续循环。

但令人惊讶,用了以后我发现自己每隔十分钟就要解锁手机屏幕一次。这意味着我的注意力专注时间只有十分钟。 

不能不说,我确实被短文章给惯坏了。

(不信的各位可以试试看,不过番茄工作法是真的挺好用,跟各位推荐一下) 


信息需要有效的获取方式,更需要有效的吸收方式 

面对一个很新,变化很多的领域,我早就放弃了百度,而是尝试在微信公众号里搜索。

但很多时候,盲目搜集碎片信息也是很无果的。 比如之前关注投资领域,之前关注了一大堆公众号,但是每次都不太能找到重点。 往往最后效果都不如直接看一本书,听一场live(现在知乎很水的live也很多,慎重选择)。 

为什么几篇公众号文章没用,一本书或者一场live却有用呢?

有效的信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系统性。一本书有目录,容量足够多,才能够涵盖全部的结构。我认为在脑海中先有框架非常重要,这个重要的任务只能交给有足够多的经验的人解决,先在脑子里把这棵知识树种起来,然后才能长叶子。 

关键是,很多时候脑子里的树都还没长好,就急匆匆往上面挂叶子了,自然就是看过就忘了,叶子掉一地吧。 


产品自身的兴衰规律决定了微信公众号的“没落” 

这是一个打引号的“没落”,因为表面上还算繁荣。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圈,微信群里到处都是求转发。线上如此,线下也不能逃脱,随处可见关注微信公众号领奖品、优惠券,一直自以为严格控制关注数量的我,前段时间也发现自己关注的公众号达到了两百多个。 

大家都在争夺粉丝,粉丝却感到乏味了。 

获取粉丝的成本已经大大提高了。一开始出现公众号的时候,对于朋友圈朋友分享的文章,但凡觉得文章不错,就会关注一下公众号。

但现在会点进去看看历史,没有感兴趣的,就直接走掉,基本已经很难去关注了。 

大家能在各类的互联网产品上发现这个规律,最开始的生态是最好的,然而一旦用户群体极速扩张之后,就稀释掉了优质的内容。

2012年还能被称为精英社区的豆瓣,2013年尚未开放注册的知乎,都是让人怀念的时期。然而无一例外,随着大量用户的涌入,最早的那一批可以被称为精英的人走了。 

对于微信公众号,问题不是精英走了,而是精英一方面成功地商业化,另一方面大量的号,也稀释掉了比粉丝数更宝贵的东西——注意力。 

公众号对大众口味的迎合,是大众的胜利。资本的力量迫使公众号扩展自己的消费对象,超出预期的体验,对不起,不是仅仅占中国1%的精英人群专属的了。

剩下的99%才是金矿。


你是不是也想过搞个公众号,赚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公众号赚钱的神话层出不穷,但是实际上公众号的总的阅读量却是在走下坡路。根据第三方统计数据,从2016年以来,大部分公众号推送文章的阅读量平均从12%跌至5%左右(阅读量=单篇文章阅读人数/拥有用户数量),关注人数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随便翻开几个教你运营公众号的网站,重点词往往是爆款,10w+,这种氛围之下,也很难去仔细分辨内容创业的初心了。 

而投资的力量也是改变内容的重要力量,几个有意思的公众号,拿了投资以后,开始迅速扩大粉丝群体,内容随之需要主动降低门槛。 偶尔有我觉得好看的个人公众号,但是做了一段时间阅读量寥寥,也不再更新。 

大概“没落”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没有驱动力,一种是过度驱动。 


微信公众号是否仍旧适合阅读? 

其实我也努力过,把两百多个公众号筛了又筛,但仍然还有七十多个号。尽管如此,打开阅读的情况依然没有好转,仍旧大量十几条几十条的未读消息。 

这些号的内容算是优质,都有自己模式,每个标题都让人有一些想要打开的冲动,也能产生稳定的内容预期,但就是没有动力打开。 

但是为什么我不彻底取消关注呢? 

答案是,我可能患上了知识焦虑。 

微信公众号怎么做,现在已经成为一门学问了,也就是说,它有个很多套路,这些套路不遵守的人,就会被淘汰。 

而这个套路的终极目标是阅读快感:

知道一个吸引人的标题什么样吗?用夸张的形容词,制造出反常识,刺激你的好奇心;包装成干货,让你忍不住想要走上知识的高速公路;用恶俗的词,制造夸张的矛盾,迎合阴暗的心态。 

知道吸引人的正文什么样吗?最好是某大号那样,全部拆分成短句,一口口喂给你。 

全文读下来,你可能不太记得住到底说了什么,但让你有“爽”的感觉——这就是阅读快感。 

这回答了为什么我只能忍住10分钟不看手机。因为我总是在用偷闲的阅读逃避真正的阅读,忍耐阈值被设定为快速阅读,不需要付出辛苦即可获取的快感。 

知识焦虑,来自于人性固有的求知欲。 

我们肯定求知欲,这是人生的积极要素,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你急着想要解决问题,但是你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的知识时,就产生了探究新知识或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认识倾向会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强烈的认知欲求——这就是求知欲。 

但身处充满了“信息高速路”入口的时代,知识焦虑会毁掉我的注意力,我只想做减法。

这就是我为什么不再阅读公众号。


注意力不堪重负,微信公众号的改革意义? 

微信公众号仍旧是一个好的产品,只是能够感觉到用户群体,不再是以我这类群体为中心了而已。它一开始打开了个性化阅读的窗口,但是过度驱动之后,不再满足于小众群体口味的公号,反而在流量竞争中屈服了。 

未来微信公众号的目标是做app,今年1月15日微信之父张小龙在2018年微信公开课上公布了这一消息,他说:“公众号将会单独发布APP,要对作者进行赞赏不是公众号。” 

这似乎也意味着公众号将会给内容更多的空间,但留给我们用户要面对的,仍旧是不堪重负的注意力。 

我想还是关上微信,好好看一本书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为什么不再阅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