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韧性的长期主义者

今天早晨看了李砍柴老师的一篇文章《为什么我写不出深度文章?》

文章中有两个观点深受启发:

1、要想写出深度好文就得舍得付出

写文章前一定要多读与主题相关的书籍(注意,这里说的是书籍,因为书籍对于一个问题的阐述更系统),数量以十万字起步。这个方法以前曾在别人的文章中看到过,也有朋友说他写美术欣赏类文章用的就是这个方法。我们在讲解在网上搜一至两遍文章,他至少看二十篇以上。然后,从中找出自己独特的视角。

2、在深入学习中,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所谓知识体系就是在某个专业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将自己变为半个专家。

冯唐说他在麦肯锡做咨询的时候,如果接到某个专业的咨询个案,就必须在一周之内,将本专业的基础书籍读一遍。将列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请一到两位这个领域的专家来解答。在此基础上,再去解决方案中的管理问题。即使是自己业余爱好古玉,如果有人找他聊天,他也会建议先读十万块钱有关古玉的书籍,并参观十个省级博物馆的古玉展览后,再来和他聊。

对照自己,这两年从写作到心理学的书籍买了好些书,有些至今都没有打开。天天喊着自己的文章质量不行,却找各种理由说没有时间。昨天晚上在头条上看到华大基因的董事长尹烨说,他一年要读200本书。难道我比一个站在国家生物科技前沿的顶尖人物还忙吗?读会书就要翻会儿头条或是刷朋友圈、刷,还感慨读书的效率也不高。其实,究其原因就是读书时专注度不高。

尤其是美术方面的书籍,积攒了好多,总在说自己的理解深入度不够,写出的文章太浅显。但每次都是说说,却不曾动手看书。

等下半年有时间,一定静一心来写几遍有深度的文章。不能只为坚持写日更,营造虚假的繁荣而傻乐了。

但值得庆幸的是,我还算是一个热爱写作,能够坚持的长期主义者,不会因为有钱没钱而放弃写作。

总之,李砍柴老师的文章有干货,能学到东西,方法又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做为我今后写作努力的方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一个有韧性的长期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