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闹的市场,密集的电线,挨得紧紧地握手楼...相信是每个深漂人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城中村成为来深圳打工仔们的第一站,它承载了许多异乡人的梦想。
有人说来深圳没有住过城中村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我也住过,长达十年多的城中村生活,让我对这个地方颇有感情。
于是在某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路过坪洲时,决定重游一番。
轻铁花园,这个地方我是那么的熟悉,却是那么的陌生。无数次的路过,也有那么一次来过,当年有个同事住在此地,我来她家串门。
踏过一个半开着的门, 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长长的阴暗逼仄的巷子,地面上湿漉漉的,俨然是环卫工人刚清洗过的地面。
巷子两边的楼贴得很近,分别站在各自的阳台上,就能握手寒暄,这就是深圳的特色之一握手楼,“楼下一线天,楼上能握手”。
住在这样的房子里不仅光线不好,而且不敢开窗户和拉开窗帘,否则对面和自己屋中的景象会一览无余,毫无隐私可言。
当年我同事住的三楼,免不了有这样那样的尴尬,楼下孩子的哭声,对面楼里的叫喊声,晚上的饮酒划拳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传来,显得城中村是那样的生机勃勃。
“收废品啦,回收旧手机,旧电脑,旧洗衣机…”突然巷子里传来熟悉的吆喝声,我闻声望去,是一个骑三轮车的中年大叔。
小小的三轮车上,摇摇欲坠地摆着厚厚的纸壳和一台冰箱。
这些在我们看来也许只是普通的废品,但在他们眼中却是维持生计的来源,日复一日,用勤劳和坚持圆一个梦。
深圳,永远不缺追梦人,正如五湖四海的人们涌向它的血脉,在它的血液中流淌,可最终都无法融入到它的身体里。
不远处,有个阿姨在垃圾桶里翻找着什么,其实不过是纸皮和塑料瓶一些可以卖的废品。他们辛苦了一辈子,如今该在老家安享晚年的时候却来了他乡帮子女带孩子。
他们一辈子勤俭节约惯了,虽然她们年岁已高,却不愿闲着,想要靠自己实实在在地劳动换取生存,想要给儿女减轻一点负担。
这条巷子里没有了我的故人,我只是来寻找当年的回忆,沿着巷子继续往前走。
各种食物散发出来的香味扑面而来,有便宜实惠的四川火锅,新鲜美味的潮州粿条,辣味扑鼻的湘味菜馆,还有猪肚鸡,烤生蚝,小酒馆……应有尽有。
眼睛扫视着这些店名,想着曾经我也是另一个城中村这些小店中的常客,有一种忆往昔的情愫涌上心头。
“隆江猪脚饭。”眼光停在了这个店名上。
我看了下橱窗底下的价格表:10-12-15。
想当年我并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后来朋友告诉我:小碗10块,中碗12块,大碗15块。
不禁感叹,这么多年过去了,猪脚饭的价格还没怎么涨。
难怪有人说:城中村没有爱情,只有吃不完的猪脚饭,打工一族最喜欢光顾的就是物美价廉的猪脚饭了。
吃不完的猪脚饭亦是来深一族的奋斗历程,一顿顿口味参差的猪脚饭,喂饱了来来往往多少人。
巷子的尽头是一个不大的菜市场,大部分摊位都明码标价,卖的都是新鲜食材,虾蟹鱼肉,时令蔬菜,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长的应有尽有,有心的商贩会卖他们老家的特产食材。如果你要买水产,商贩会帮你弄得非常干净,回去你就不用操心太多。
巷子里,各种声音广告分贝极高,嘈杂万分,本来就拥挤的街道因为人变得更多,车辆被堵而使得鸣笛声不绝于耳。
它就像一锅麻辣烫,可以喧嚣,也可以安定,在这样的摇摆中,伴着无数追梦人走过了春夏秋冬。
城中村于城市化浪潮中最被人忽视的聚居“飞地”,它曾是许多外来人口的落脚点,记录着迁徙中的普通人如何在城市中寻找安身之所。
最有人情味与烟火气的地方,非城中村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