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上海,重庆的电影城市性格

2000年时,还是DVD时代。记得有一次周末,教室里搬来一台小电视和一台DVD,几个要好的朋友借来唐季礼导演,郭富城,藤原纪香主演的电影《雷霆战警》,一伙人围着看。

电影在上海取景,那时上海浦东最高的建筑是金茂大厦。至今我还记得郭富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一句话:“第一次在祖国拍电影,希望能为祖国做点事。”那时,“祖国”两个字对香港电影明星来说,还算一个比较有“别样意味”的词,说“祖国”的时候,郭富城都不好意思的笑了。

那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城市建设大潮拉开,很多国人都希望一些大制作电影能来国内(大陆)拍片。在政府眼里,这是宣传国内改革开放成就的一个重要窗口,普通在地老百姓也与有荣焉。只不过,政府眼里的电影呈现,一般都是希望多拍摄一点“高楼大厦”的现代风景,就像《雷霆战警》里的取景,选在了当时中国的最高楼金茂大厦,各种武器手枪扫来扫去,大楼又是枪伤又是爆破,让人心疼,而又魔幻。然而并不是每一部电影都需要这种景。

现在,人们对电影在哪里拍,已经没有那么感冒了,虽然还是会开心,但没人会那么看重“你是在哪里取的景”。相对于这些介意,人们更关注的是“这部电影有没有一个好故事”。这是大众审美和电影工业的共同进步。

如今,中国的国产电影,在我个人的感觉上已经形成了北京,上海,重庆三个取景基地(这里缺乏严谨,我应该去计算下到底有多少部电影在这三地取景,太懒了)。三个城市有各自的风格,各有各自适合的电影类型,今天就一起来看看。

北京:梦想打拼接地气

说实话,我以前不那么喜欢(甚至是讨厌)北京的儿化音,但现在不知不觉中已经习惯并接受了,江南的同事来到北京,都说我故意模仿儿化音讲话,而我自己却没有意识到。

以北京为取景地的电影,近来颇多。印象很深的就有最近刚上线的《半个喜剧》,以及最近几年很爱看的《告别前任3》,《中国合伙人》,《失恋33天》等,还有很多。

姑且把这些电影叫做“北京电影”吧。它们共同的特色除了会出现北京地标外(比如胡同,三里屯,国贸等)外,主演的腔调也十足“儿化音”(其实哪怕以上海为舞台的《欢乐颂》,里面的主角很多也是北京腔普通话,而不是上海腔普通人,这和如今的演员多半以北京为据点展开活动有关吧),最重要的是故事本身,很多讲述的都是北漂年轻人的梦想与爱情故事,从内核里彰显出了这座城市的精神风貌。

比如《半个喜剧》里,就讲述了一个地方小镇青年来到北京,傍一个本地土著同学,同学的爸爸开着一家公司,同学因此给了他工作,还介绍他户口。这个同学家里有钱有势,自己也是个十足的爱情渣男。仗着对小镇青年的关照,土著口口声声皆言兄弟,但实际上就是张狂失度,股子里并不瞧得上小镇青年同学。最后,小镇青年选择做自己,丢掉一切,就想当一个精神上能够爽一次的“人”,并最后拥有了自己的爱情。

《告别前任3》也是,主演韩庚也是创业一族,和女友相依为命,天天吃泡面,共同奋斗。好不容易实现了一点财务自由,却因而疏忽了女友的感情,展开了一段分与合的纠葛。

北京电影的“电影色彩”就是北漂拼搏中的苦与酸:它让每一个在这座城市北漂的人,似乎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进而能够随着主角的命运一起沉浮波动。北京电影里出现的每一处景---无论是贴满小广告的筒子楼(发迹前),还是发迹后的国贸写字楼区,都能让每一个在北京打拼的观众,产生视觉上的亲近,进而撬动灵魂深处的情感共鸣。

通过电影,北京电影向每一个中国人展现出了北京这座城市的风格:包容而又多元。在这里,屌丝有机会变老板,麻雀也能变凤凰。无论谁,都能来到这里一显身手(虽然来自上层的人口限制越来越严厉),但这并不排除千万年轻人,都愿意在这里堵上一把青春,试验一下自己的人生可能性。

上海:摩登时尚略虚无

与北京对屌丝们的亲近感与感召不同,上海这座城市,似乎天然与屌丝绝缘。就像两座城里的程序员,在北京他们就是可以穿着拖鞋上班,头发纷飞的码农,但在上海,他们就是穿上格子衬衫,来到陆家嘴楼下,走进大楼的青年小资。

上海的城市性格,让在上海取景的电影,更多呈现的是一种时尚摩登的外在性格,但内里似乎与北京相比,实际而又虚无。

姑且把这类电影叫做“上海电影”吧。这方面的代表作是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以及杨颖,倪妮主演的《新娘大作战》等。里面的主角动不动就是豪车与华服,小年轻们的上位之道,跟北京的年轻人苦哈哈吃泡面奋勇做产品相比,上海更多的是麻雀美女坐电梯遇上高富帅二代,从此踏上爱情路,人生变得应有尽有。就算闺蜜撕逼,兄弟吵架的剧情,北京电影呈现更多的是同行者人生方向上的各自选择与纷飞,但上海上演的就是女主看上闺蜜爱上自己的男友,兄弟背叛兄弟这类更现实的“小格局惊天细狗血剧情”。

上海电影体现出的上海城市气质,是纸醉金迷生活背后的现实生活困境。它没有北京那种更接近中国地气的朴实,却徒有顶级的华丽与摩登,只是精神内核却又非常“狗血”,逃不出年轻人巴掌大的那点儿破事生活。

我感觉最近几年,上海电影看点越来越少,似乎电影圈的资源,更多向北京集中。毕竟北京的文化人,文艺青年还是更多一点。北京的文化气质也更加本土,多元,充满内生的张力。

重庆:性感迷离的犯罪之都

笔者上一次去重庆都是1997年了,那时重庆的解放碑还是一堆破矮的平房,现在谁也无法否认它独具魅力的城市风貌与气质是多么的令人迷醉。

定居重庆的同学告诉我,他最爱的是重庆之夏,因为妹子美,各个黑丝大长腿。

重庆一年多雾,有时看天气预报,可以发现重庆可以两个月太阳不露面,雾蒙蒙,汗滴顺着脸庞滴落下颚,落入胸膛与石板。

这样的氤氲氛围,让重庆迷离,性感而又浪旷。这赋予重庆电影以独特的个性。比如最近的《少年的你》,陈坤主演的暴力电影《火锅英雄》,《嫌犯x的献生》,抑或者《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每部电影,都巧借重庆的天阶,穿楼轻轨,混沌的嘉陵江的风景,以及重庆雾雨的季节,从中塞入了一段又一段雨泥而不污的纯白爱情,或者浪迹天涯的颓废孤独与刀刀见红的血色暴力。

重庆是性感的。北京,上海都找不到这种迷离的性感,因为这两座城市都“少有爱,多有性”,就算有性,也是无能的性。只有重庆的性感是灵与肉相结合的,热烈的,原始的,充满欲望张力的。同时,重庆也是阴郁的,都市钢筋水泥里的阴郁与抑郁,香港是没有的,因为香港的阴郁是进口内化而来的,而重庆的阴郁是土生土长的狂野,与对未知的原始追求与渴望。

我觉得重庆未来还能拍摄出更多的好作品,但因为重庆的个性太鲜明了,任何别的风格的尝试可能注定是失败的,就像只有王菲才能唱好王菲的歌,换做东北妹子那英唱,就是不行。

不知道这三座都会在你眼里,是个什么样子。一个质朴追逐,一个浮华虚无,一个阴郁冷暴,三个城市,特色鲜明,各不相让。

其实最近热门的武汉也是有自己的个性的,只是电影的加持太少。娄烨曾在武汉拍过《浮城谜事》,只可惜没在武汉生活过的人,可能无法认出这座城市就是武汉。

电影对一座城的精神内核勾勒十分关键,这就是文化的作用。期待中国的电影产业,能发掘更多城市的精神内核,呈现给世界观众。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京,上海,重庆的电影城市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