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观影

   

图片发自App

很幸运,今年看到了两部好电影,《绿皮书》和这部《何以为家》。

    《何以为家》是由黎巴嫩、法国、美国制作的剧情片。法庭上,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给了他生命。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个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议的举动?故事中,赞恩的父母在无力抚养和教育的状况下依然不停生育,作为家中的长子赞恩,弱小的肩膀承担了无数生活的重压。当妹妹被强行卖给商贩为妻时,赞恩愤怒离家,之后遇到一对没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强生活。然而生活并没有眷顾赞恩,重重磨难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

      本片的主演和影片中的小男孩有着一样的经历。不同的是,他的家人因此片被联合国难民属救助,举家迁往挪威,过上了白人的生活。

    故事最震撼的是导演对宗教的反思,在狱中一群白人传教士为监狱中的叙利亚人、黎巴嫩人和非洲难民送去歌舞,而难民们面无表情,眼眸空洞,他们的亲人在外面可能已经饿死,这欢声笑语闲的有些嘲讽。

    片中演员的一段台词。小男孩的母亲在狱中探视孩子说道:真主拿走你的一些,就会给予你一些,片中小男孩问道,那他给了你什么?我很担心这位女导演的安全。

    而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底层边缘的人,是根本没有机会改变命运的,至少在一个动荡的大时代下,他们没有机会。他们在痛苦中挣扎,然后把他们的痛苦和无奈传递给下一代,到底谁错了呢?好像没有答案。

    如果不看这部电影,也许我们不会知道,在我们每个喝酒撸串的夜晚,喝大了狂吐不止的时候,还有很多人如蚂蚁一样寻找着下一顿吃什么。而且他们不是生活在落后的非洲,他们有着和欧洲人一样的皮肤和眼睛,他们本不应该活的如此艰难。

    影片为了有一个相对温暖的结尾,把希望寄托在了媒体和欧洲白人身上,这其实有些不太可能。这让我想起了当年的一部伊朗电影《一次离别》。那些难民生命中的希望就是跑到欧洲去,可到了欧洲又如何?他们根本不会融入到欧洲国家的体系内,又是呗圈在一个固定的难民营里,日积月累而来的依然会是仇恨和混乱。

    思来想去,下次看到困难的人,能帮就帮一点吧。千万别用道德大棒去批评别人,不在那个坑里,永远不知道爬上来有多难。

   

   

你可能感兴趣的:(《何以为家》观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