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母情结”会让女人爱上一个莫名其妙的男人:也许事业无成、也许性格不好、也许收入(或者学历)不高、也许形象不佳、也许周围所有的朋友,包括她的父母一致反对他们之间的爱情。可是在她看来,一切都不是问题。她们内心会认为这个男人是一位奇才,之所以沦落到这个地步,主要是因为怀才不遇,或者是没有女人真正爱过他。她发现了他,就要用自己无私的爱温暖他、改造他,让他重新站起来。她认为只要有爱情,面包不重要,周围人的看法更不重要。
然而,她们看上的男人并不是真的喜欢圣母。
他们的心态其实非常简单:享受一段不用负责的爱情,以重新唤回已经失去的自信、活力和青春。
不幸的男人、落魄的男人、离异的男人,也可能是出轨的男人,他们正逐渐丧失着自信,他们害怕与能力相仿的女人相处,那样他们会感觉不安全。他们选择圣母,是对社会现实或心理创伤的逃避,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他们会让圣母觉得,仿佛只有她才能拯救他们疲惫孤寂的灵魂,这好像是上天赋予她的使命。而那些男人经过圣母的安抚,心灵得以复苏。但同时,他们觉得这是他们的魅力所致,而且是女人们自愿的,他们没有“逼迫”她们,自然也就不需要负责任。事实是,他们往往主观上没有对女人负责的意愿,客观上也没有对女人负责的能力。所以,“好人”不见得一生平安,圣母的下场往往悲惨。
到底是哪些心理因素,让圣母走上了这条看似光辉的不归路?
性格因素
黏液质性格的人容易成为圣母,她们安静、沉默,善于克制自己、善于忍耐,对事情坚持不懈、不善于转移注意力。这样性格的人在处理感情时比较容易倾向于忍耐和坚持,而不容易灵活地解决问题。
童年家庭环境的影响
童年家庭呈现出两个极端的人容易出现圣母情结:一是家庭特别优越,衣食无忧,但家人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她在成长过程中,习惯性地用自己拥有的东西去换取得不到的情感沟通。成年后,也习惯用这样的方式把储存的爱播撒出去。第二种是家庭环境很差,争执不断,在成长中,她渴望呵护他人,但却不懂得爱护自己。她企图用牺牲自己的方式来换取对方的回报,但往往自己什么也得不到。
受传统观念影响
很多女性把男人奉为天,认为女人天生就是服侍男人的;或在心中有一个“好女人”的模板,即使委屈,也要把自己装进这个模板中,从而表现出圣母的言行。
拖累症——拖累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就广义而言,可被定义为“对人、行为、事物的沉溺”。拖累症是指希望通过控制外在的人、事、物来控制内在的情感。他们无止境地挣扎着,拼命想要填满心中的情感空间。所有圣母都或多或少有一定程度的拖累症倾向,她们沉溺的对象是人。圣母与沉溺对象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互相依赖关系,会因为太受对方的羁绊,而把自己完全抹杀了。拖累症的成因是因为童年爱的缺失。
有拖累症的人对他人往往有过度的责任感—“如果我不插手,他一定会犯严重的错误。”“我的需要永远不及他的需要重要。”
同样的,拖累症的人善于否认和压抑,认为别人需要自己,也会为了取悦别人而作践自己。在感情中,只有在“给予”时,心中才觉得舒坦。
圣母情结是拖累症的一种,当这种沉溺行为得不到改善,她们很有可能进一步沉溺在其他的事物中,更加泥足深陷。 因为老公出轨赌钱 而且似乎不想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 让我倍感绝望。我一面离家出走,一面让父母给我撑腰,希望最后能换回他回归家庭的心。真的让我撕心裂肺,我在朋友家无法好好休息,感觉要崩溃了 看了以上文字 突然发现那说的不就是我自己吗,看样子我心理问题还是非常大的,难道我真那么爱老公吗 还是只是把他当成了一个主体 只不过承载了我的人生目标而已!因为成功太难了,希望他成功了就等于我成功了!这是我觉悟了吗,哦 真希望我好好的问问自己 你是谁 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以下文字更是让我醍醐灌顶 希望也能帮助到和我有类似困境的朋友——-
见过无数优秀的女人,为了一个非常一般的男人,拼了命的把自己的一切贡献出去,恨不得把心肝都掏出来给他看,然后无一例外的被伤的体无完肤,然后凄凄惨惨戚戚的开始另一个循环。
为什么女人有“圣母”情节,而男性没有所谓的“圣男”情节?
我理解有以下原因:
1. 历史的必然性。 数千年来中国女性(其实西方女性也如此)被教育必须要牺牲自己以保全男人。贞节牌坊便是最好的例子,一个女人的老公死了,自己非要抱着前夫的牌位守洁,一辈子不能有感情,不能有性生活,然后会被官府大肆奖赏宣传这种生活方式,现在想来可笑的要命。还有一种典型的,就算丢了性命也不能丢贞洁,即要是有女性有被强奸的危险,必须咬舌自尽也不能丢了贞操。其实这贞操是为了谁保的?还不是男人,还不是夫家的面子,夫家的社会地位。人放到狼群里养大尚且成为狼孩,女人这种生物被放到这样的历史环境里面教育了千年,自然形成了为“男性牺牲一切都是应该的,是光荣的,是应该得到奖赏的”这种不切实际的幻觉。
2. 自我存在感严重缺失。我一直观察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一个女人可以很没有事业,但是如果她所爱的男人事业很强,她同样感同身受,而男性则反之。我理解为,大部分这样的女性并没有把自己看做一个“个体”,而是一个Projector,即一种反射物。因为自我存在感的缺失,对于事业、健康、社会价值等很多抽象性的精神追求她无从感知。而当她确实的看到自己所辅佐的男性得到他所追求的从而享受精神上的满足感,她便很自然的将自己投射入进去,充分享受这种精神上的“个人认知”。反观男性,因为男性普遍自我认知感很强,自我在社会的存在感也很强,所以他很难把自己代入他人的认知中得到自我认同。
打个比喻,这就好像男性是一罐啤酒,而有“圣母情节”的女性是一个啤酒瓶。她是一个载体,一个没有内容一晃荡就会摔倒的容器。如果这个容器本身就是满的,那么无论男女,都很难被他人,或被他人的成就而满足自我本身的精神空洞。
3. 主从关系。女性因为历史环境及教育原因,常常把自己看做一个附属品,即她可以没有实现自我价值,只要她附属的主体获得一定意义上的成功,她感同身受,就好像如果是上海周边的小城市,如果上海GDP增长或者有更多的国际集团入驻,它同样感到骄傲的很,虽然这和这小城可能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是这种主从关系的代入感同样让它和它的居民感到满足。
人通过什么方式有自我意思?佛洛依德说,从你看到自己的镜像开始。古人看水,现在我们看镜子,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外界的反射来认识我们自己,如果没有外界的反射,人就会常常陷入“我是否真实存在”的思考当中。人的精神世界同样如此。“圣母”往往因为无法在社会群体中感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从而陷入了精神的空洞和迷惘。这种感觉并不像寂寞、压抑、焦虑等情绪那么明显,它不是一种情绪,而是一种意识的缺失。 这种意识的缺失影响着她的一言一行。这种意识常常是因为社会不认同、与社会主体差异、缺少家人及社会的肯定等因素而造成的。
没有意识到自己我主体在社会中的存在,直接导致她需要作出确实具体的行动在某一个特定的人的身上,感受到自己可以“make a difference”。因为短期内改变一个人,或者作用影响在一个人身上是可见的,是可被感知的。从这种过程正,圣母逐渐开始有了存在感,因为她感受到了自己的意识和行为和这个世界是联系起来的,这种联系就是她行动,另一个人就会受到影响。这时候她缺失的自我意识开始活跃了,就好像死火山终究需要爆发一样,长期积累的潜意识开始作用,她需要更多的肯定,更多的自我满足,于是她的”投入“和”付出“变得变本加厉。下一个阶段就是她自己开始被自己的”付出”所感动,其实并不是她的付出让对方有多么大的收益,而更多地是她陶醉于这种“自己改变一个男人/自己拯救世界”的满足感。由于女性在社会上从事业获得这种成就感相对男性困难许多,所以走感情这条路成了“理所当然”的选择。而在这个阶段,她的另一半就开始从享受到倦怠,再到认为她的好是理所当然,然后理直气壮地享受这一切;或者感觉到巨大的压力,当一个人对另一半好的无所控制,这也是一种非常沉重的负担,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无论男女,都应该是有这种感受的,因为良心上会拷问自己:我是否可以以相同而回报?
这时候就是双方问题的开始,圣母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她想不通,为什么他不能爱我?我都不要求他对我像我对他一样痴情了,为什么他不能至少做到我要求的那些?首先,这句话就是个谎言。圣母常常表示:我只付出,不求回报。孔子尚且做不到,他还要整个社会变成他所期望的的那样来回报他呢。只付出,不回报,常常是圣母的理性思维,这的确是她做的选择,下的判断。但是人是有潜意识的,根据佛洛依德,人的意识就好像泰坦尼克撞到的那个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么多,而潜意识是潜在水底的,根本无法计算,无法控制。人在付出的时候,潜意识是在计算的,更是在计较的。而潜意识无法用理性的思维来捕捉,可它往往在情绪的弱点时候爆发出来。所以虽然圣母常常对自己讲,不求回报,这样就好,可是圣母的情绪无时无刻的在支配着她的大脑,所以沮丧、怅然若失、无奈、幽怨这些非常细微但是延绵的情绪一直侵蚀着她的大脑,久而久之会对她的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到了后期,被害者(Victim)心理症候群就会冒出来了,因为她长期潜意识里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所以在潜意识里她会定义自己是一个被害者,然而理智上她很清楚自己不是,她很清楚这是自己的选择,自己主动做出的牺牲,然而潜意识会无情的出卖她(灌酒以后一试便知)。坏的结果导致了圣母的自信心萎缩,自我认知的程度再次降低,然后找寻的伴侣的要求就会进一步放宽,因为她的潜意识是:我连上一个都改变不了,我怎么改变比他更优秀的?然后就是“恶性循环”。
一个人如果无法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存在感,无法在人群中找到自己的个体,自己的定位,那么她就无从谈起树立什么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一个人看不到自己,她如何看到世界?当然,要客观的观察这个世界是需要“抛掉”自我的这个过程的,但是如果在一开始就找不到自己的本体,那何来“观察”?何来”观念“?如果选择群居的社会生活,如果没有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那何谈作为”人类“而活着?而看到(不是观察到,看到是感知,观察是理性思考)其他人像”人类“一样活在自己身边,至少大家都装作活的像”人类“一样活在自己身边,而自己一直惶恐的找不到自己的意识,她的精神世界必然是惴惴不安的,空虚的。而她如果缺少抽象思维的能力,那么她便急需将自己的不安投射在一个实体上,从而感受自己和这个世界的联系,于是,圣母又诞生的。
我并非抨击圣母,每一个人对于自己,对于感情都有这种各样的问题,圣母情节只是其中的一种。我也不是批判女性对于感情过多投入,相反的,我坚持真诚的投入是必要的,最起码它能给与我们得到真诚回报的机会。而没有真心的投入是一定不会有真诚的回馈的。只是我看到很多很坚强的女孩子,很多那么优秀的女孩子,如果能把目光从他人身上抽回来一点点放在自己身上,从自我找到认知,从自我体会满足,那么也许会少一些把女性看做“弱者”的男人;更重要的是,少一些把女性看做“弱者”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