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道德经》中,最容易被误解的3个观点

《道德经》被誉为“东方智慧百科全书”,全文虽仅有5000多字,但各种解读却多达数千万字。

如此智慧之书,但它的作者老子却被世人误解两千多年。因为老子在书中提倡无为不争、明哲保身、不为天下先,以至于很多人认为他的思想是消极、退让、遁世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以下这3个观点,是其中被误解最深的!当你真正了解以后,就会发现这些貌似消极的言辞后面,其实蕴涵着积极而深刻的智慧。

无为真的是消极避世吗?

“无为”一词,在《道德经》中出现了十几次,比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无为而无不为”等等,因此很多人认为老子主张的“无为”是消极避世的,这其实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叫“有为”?

“我想这样,我要那样,我认为应该如此”,全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行事,这是有为。

当人被主观意愿所影响,往往会忽略客观规律和事实,如果方向、时机出现偏差,越是有为,能力越强,就越容易坏事!比如在教育孩子时,越想孩子学习好,报很多补习班,但孩子越是讨厌学习。再如在职场中,管理者明明授权下属做事,做到一半却忍不住抢过来做,不仅让自己受累,也让下属变得没有信心。

所以“有为”,也并不一定是积极的。它还含有不必要的作为,甚至有强作妄为之意。

其次,老子所说的无为,至少包含三个关键点。

一是等待时机。想要获得成功,很多时候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配合。其中天时,也就是时机,非常重要。很多人耐不住性子,时机不成熟就贸然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

二是找到要点。在没有找到至关重要的关键点前,不要轻举妄动,需要静下心来慢慢观察,找到核心要点才落子取胜。

三是借助大势。想要成功,仅靠自己单打独斗是不行的,还要善于借他人之力或借大势。比如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想用火攻,但必须有正确的风向。诸葛亮看出了周瑜的心思,于是开坛做法借东风,使得赤壁之战大获全胜。当然,诸葛亮并没有呼风唤雨的本事,而是掌握了天文地理的知识,利用了冬季小阳春会出现东风或东南风的现象。

因此,老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让人什么都不干,而是告诉我们:时机未到时要耐心等待,等待时机时要用心观察,大势来临时懂得借势而为,这是一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

愚,真的是愚昧民众吗?

在《道德经》中有这样的言论:“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些内容常被视为老子主张“愚民”思想的证据。

愚民政策,其实是一种政治统治方式,使老百姓在思想、文化、道德水平等各个方面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方便统治者维持稳定的统治。

但在《道德经》的很多言论中,老子对阶级社会基本是持批评态度的,对统治者压迫百姓有着强烈的不满和抗议,而且老子主张“爱民治国”。所以说老子主张愚民就不太说得过去了。

因此,合理推测老子所说的“愚”,并不是统治者用来教化、愚弄民众的意思。

那么,老子所说的“愚”,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春秋战国时代,天下大乱,争斗不休。老子看到的是聪明人智巧伪诈,造成天下贫富不均,百姓受到奴役。因此,老子认为人的智巧越多,负面影响越多。老子提出的对策是“不尚贤”“使人无知无欲”“愚之”等,目的是让百姓回归淳朴善良,有助于达到平等的理想社会。所以老子所说的“愚”,更接近真朴、素朴的意思。

而且,“愚”也指一种“大智”,因为这是老子辩证法惯用的表达方式,即“正言若反”,如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等,所以“愚”也有“大智若愚”的意思。

不仁,真的残忍吗?

在一些影视剧中,经常引用老子《道德经》中的这两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加上配乐,乍一听让人产生一种冷酷、肃杀、无情的感觉。因此,很多人将其误解为天地和圣人残忍无情,把苍生视如草芥,弃若敝履。但这两句话的本意绝非如此。

刍狗,是一种用草扎的祭品,在祭祀前人们不能随意触碰,非常重视,在祭祀后却能随意丢弃、任人踩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说的是天地无仁爱或偏爱,对待世间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没有贵贱之分,任由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加干预。因为天地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天地并没有人的情感道德观念,无所谓仁爱与否,有情无情。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说的是圣人不会因仁慈而有所偏爱,任由百姓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加干涉。老子认为统治者应效法天地,毫无偏私地对待百姓,任他们自然发展。

在老子看来,万物应是平等的,人也应是平等的,这是一种平等主义思想。

为什么老子认为“不仁”才更平等?

假设天地有仁爱之心,那么老天会对谁仁爱?怎么做才能换来老天的偏爱呢?为了获得偏爱,会不会有人铤而走险,冒天下之大不韪。假设领头人有偏爱之心,那么会不会有人为了获得偏爱,送礼行贿,扰乱竞争环境。

老子提出“不仁”,制止了这种想法,老天没有偏爱,万物才能按照规律自然发展。而圣人效法天地、顺应自然之道,对待百姓不存偏爱之心,才能一视同仁,获得百姓的尊重,自然能天下大治。

《道德经》中的“无为”“真朴”“平等”思想,至今仍有前瞻性,诠释了真正高级的人生境界。所以说,人生迷茫时,思想困顿时,一定要读《道德经》。

你可能感兴趣的:(国学经典《道德经》中,最容易被误解的3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