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顾志能,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74年出生,正高级教师,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现任职于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教育研究院。曾获得省优质课一等奖、市课堂教学一等奖、全国录像课一等奖,撰写的小学数学专业论文,有200多篇发表于小学数学专业刊物,出版教学专著《创新照亮课堂》《问题点燃课堂》。
作为一名初中化学教师,为什么要看小学教师写的教学实录和反思?我认为课堂是相通的,教育理念更是一致,所以,教育不分学科。
阅读这本书,我看到顾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和钻研精神,特别让我佩服。每次上公开课优质课或者教研活动,他都是力求创新,就像他说的“提升教学效果,让教师教得更有味,学生学得更有效,是我们进行教学创新最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一、教学为什么要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型教师的教学。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以创新的理念、方法、过程等开展教学,就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做最好的示范。
想要教学有变化,就需要更精细地解读教材教参,更全面地分析学情,查找资料或者请教他人,反复斟酌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更需要在课堂上去实施,在课后去反思。
这样的过程,实则就是教师丰富内涵、开阔眼界、提升能力的过程,反复经历如此过程,专业成长就会水到渠成。
(二)让教师的教学生活更加有趣。
每次教学,若改变一些素材,更新一些方法,调整一下步骤,置换几道练习,带来的将是不一样的课堂气氛,不一样的教学生成,甚至是不一样的教学结果。
能看到这些不一样(新的现象),应对这些不一样(新的方法),反思这些不一样(新的收获),对教师而言,不都是好事吗?教书教到了年老,思想却还是新的,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呀!
二、怎样追求教学的创新?
(一)采用新素材
顾老师针对《折线统计图单元练习》主题课写了一篇《探寻数据背后的故事》,顾老师没有使用课本上的统计图素材,而是使用真实的数据素材,比如学生的考试成绩、气温的数据等。
其实使用课本的老素材很方便省事,但是不能给学生带来新的思考与分析。所以,顾老师特别用心地设计一些“尽可能真实可信、贴近学生、形式多样”的数据素材,让学生走进数据,去探寻数据背后的故事。
(二)设计新方法
1.变化形式,引发思考。
“谁能用0、1、2、3、4这五个数字重新编一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得数要尽可能小?”让学生绞尽脑汁,不断运用口算、估算,反复尝试,思考、比较,最后锁定目标。
2.用数学实验活动,促使学生深刻经历
在《三角形的内角和》这节课中让学生亲自尝试转铅笔实验、撕纸拼角实验,肯定给孩子们的脑海里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竟然可以如此有趣。
(三)运用新手段
顾老师的每节课课后都有一个“课堂总结,升华思想”,将本节课推向高潮,或者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和想象。
(1)数学的世界充满乐趣!有时候,只要我们稍微改变一下思考的角度,就会有奇妙的发现。
(2)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爱因斯坦
(3)让学生欣赏圆周率音乐
(4)数学知识,往往就是一种规定。思考规定背后的道理,会让我们变得更聪明!
(5)《数学辞海》这样描述:空间不重合的两直线,可能相交、平行或异面。
(6)顺口溜:学好计算并不难,认真细致放心头。一看二想三动笔,包你成为小能手!
三、怎样才是思想的创新?
(一)学数学,就是学思考。
数学的产生,源于人类的思考。数学最原始的基因就是思考。思考是数学的本质特征,而教数学重在教人思考。
在课堂上,教师要多用这些语言有效促进学生思考“你是怎样想的?”“还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如果…怎么样?”“对还是不对,你们有什么办法说明吗?”这些语言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效策略。
(二)合理应对学情,最为关键。
奥苏伯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不得不将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归结为一句话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若学生对新知一无所知,教师可以按常规创设问题情境,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无至有逐步构建知识。若发现学生对新知一知半解,让学生的已知和未知充分暴露,或制造较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思想碰撞中逐步清晰道理,形成正确认知。若学生对新知有较多了解,教师要考虑如何将教学起点定在学生的前面,如何以更好的情境吸引学生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每天都在重复性工作,是不是很无聊?如果能给我们的工作来点“创新”,教师上课也有新鲜感,学生上课也高兴,等到教书到了年老,但是我们的思想却是新的,这是多么幸福的事呀!让“创新”照亮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工作充满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