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

一封家书

因为疫情,爸爸一个多月没回家,每天只能通过视频和两个小崽进行线上互动。遇上通话时间不巧:弟弟正在看电视、姐姐正在看手机,压根没心思听电话那端的老父亲“诉说衷情”,妈妈只能临时接过任务,开始线上“汇报”......

一天吃晚饭的时候,姐姐忽然说:“妈妈,明天我要早起!”“多早?”“六点半。”“起那么早干什么?”“我今天看了一个励志的视频,然后订了一份“学习计划”。刚开始,妈妈只是心不在焉地和姐姐聊着,听到这里,突然不淡定了,但还是抑制住了内心的喜悦。“嗯,蛮好的,就按你的计划来。”

离开餐桌,妈妈悄悄地溜到姐姐房间。“长大”后的姐姐不喜欢别人随便出入她的房间、乱动她的东西、翻看她的日记,自己草拟了一份“国际公约”贴在房门上。出于尊重这位小大人,家人们一直严守“公约”。走到书桌前,妈妈发现墙面上多了两张纸“自律学习计划表”:六点半起床、六点三十五慢跑......一直排到晚上十点,熄灯睡觉。整整二十个时间段,安排得满满当当:运动、早读、网课、练字、看书......。”

再看看旁边一张纸,没有主题,写满密密麻麻的励志名言:“当你停下脚步时,别忘了其他人还在奔跑;半山腰很挤,你可以去山顶看看;野心那么大,这点墨水怎么够?”......看的妈妈热血沸腾、老泪纵横。赶紧拿出手机拍照发给爸爸:“看看你闺女,这是要逆袭了呀!”爸爸看到之后,立马打电话过来一通点赞。

第二天早上九点钟,妈妈受到了一条信息,来自爸爸,史无前例得长。定睛一看,原来不是写给妈妈的,收信人是姐姐。原文如下:

爸爸的宝贝闺女:

昨晚惊闻你拟定今早六点半起床的计划,爸爸第一时间把闹铃对到了六点。因为我一直计划早上来次酣畅淋漓的晨跑。我做到了,六点起床,擦了把脸。热身五分钟,慢跑半小时,回来洗了衣服,洗了澡。看到没,爸爸准备积极与你对标。

闺女,爸爸很高兴你能够自己拟定作息计划。我觉得,这就是你潜意识中有那么一个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是必须要肯定的。

所以,今天爸爸就谈一谈“计划”这个话题。

按照辞海的规范解释,计划即工作或者行动以前预先制定好的方案。基于这个释义,一个好的计划应该包含这么几个要素。

第一,所有的计划都应该有目标。没有目标的计划就是纸上谈兵,最终很难让你能够执行下去。

第二,计划得有可行性。换句话说就是计划得接地气。一个没有操作性的计划,它永远都是一个计划。因为它一直只能存在于你的纸面上。

举个例子,爸爸今年准备像王健林一样定个小计划,先挣它个一个亿。你觉得可行吧?在这个目标和计划的指引下,爸爸下一步估计得去抢银行了……所以计划的制定必须得根据你自身的情况来制定,它必须对你本人来说有一定可操作性。

再举个例子,你可以先从简单易执行的计划开始。比如说起床后的一杯温水;起床后看见奶奶说一声早上好;不上学的时候依然保持七点起床。层层加码的计划只会让你对于计划的执行越来越抵触。久而久之你会对计划本身不屑一顾,也会打消你的积极性。就像爸爸跳绳一样,爸爸每天跳绳五十分钟。还能不能再跳,可以的。再跳二十分钟爸爸可能才会力竭。如果每次我都跳到精疲力尽,后面我可能会对跳绳有了抵触,不利于我长期执行。

最后,就是计划的执行或落地。按照心理学理论,当你的计划有效执行21天后,计划可能会变成习惯。这样就可以长期执行下去了。所以针对计划,坚持执行才是最为关键的。

综上,闺女,你得先有一个不错的目标,基于目标的基础上,再给自己制定一个可执行的计划。最后面前目标,持之以恒。我相信,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加油!

“写得怎么样?”爸爸在电话那头问,“还不错,感觉‘说教’的口吻有点强烈’,第一次写这样很好了,想赶上我的水平,同志仍需努力。”妈妈开玩笑地回答。

挂断电话,妈妈脑补了一下爸爸早上六点起床,跑步,洗衣服,写家书的画面,突然一种莫名的感动。

孩子成长的路上,除了陪伴,我们又何尝不在慢慢成长,成长为我们各自喜欢的样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封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