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谷读的这本书是海姆·吉诺特的《孩子,把你的手给我》。
海姆·吉诺特,70年代著名的临床心理学家,曾经治愈过许多有心理障碍的儿童,也写过一系列如何与孩子沟通的畅销书,在美国甚至全世界都有巨大的影响力。《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的作者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都是海姆·吉诺特的学生。
01
前段时间,北大毕业生王猛在网上写了篇万字长文,说恨父母的过度保护和控制,12年来再没回过家。王猛的父母不知所措,完全搞不懂儿子怨恨的缘由。只能无助地向媒体喊话,不管怎么样,我们爱你。
在王猛的印象中,让他感觉受伤的事情,有很多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6年级一次奥数班考试时,王猛弄丢了一个文件夹,后来虽有找回,却已被人涂抹划坏。回到家后,王猛母亲说:“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这句带着点幸灾乐祸和讽刺的话,像把刀,深深地扎进了王猛的心灵。但王猛母亲却完全不自知,在他看来,这只不过是句日常对话而已。
所以,父母即便对孩子有最浓烈的爱,也不是什么话都能说的。有些话只要说出来,就会伤害孩子。在海姆·吉诺特看来,有两类话会让孩子离父母越来越远,甚至会被孩子记恨一辈子。
第一类:说教。
很多父母都喜欢讲道理,一讲就停不下来:“你今天要是进不了前一百,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你进不了重点高中,你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是这辈子完了。”
这又臭又长的老太太裹脚布,温顺型的孩子听到会假装发呆,暴躁型的立马开跑。
第二类:批评。
小孩子难免行差踏错,父母都有想要纠正错误的心:“大宝,你这么大了怎么还不懂事?”“你猪脑子啊,这么简单都不会?”批评就像把孩子的人品与个性打入十八层地狱,孩子在地狱里倍受煎熬,却又无力翻身。
那么,孩子行为不恰当的时候,父母就什么都不能说了吗?海姆·吉诺特认为,我们可以换一种爱的语言。
02
爱的语言是尊重孩子,也尊重父母的语言,所有人都能学会,但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回应孩子的感受,而不要针对行为。
9岁的埃里克怒气冲冲地回到家,原来班级计划好去野餐,但因为下雨取消了。一般碰到类似的事,埃里克的父亲会说:“为坏天气生气是没用的,以后还可以去玩嘛!又不是我让老天下雨的,你干嘛对我发火?”
但今天父亲想换一种说法。父亲想,埃里克现在气头上,没能去成野餐,肯定很失望。他只是在用生气来表达他的失望罢了。我能做的最好的帮助,是尊重并理解他的感觉。所以,父亲对埃里克说:“你看起来很失望。”
埃里克回答:“是的。”
父亲进一步描述埃里克的感觉:“你真的很想去野餐。”
埃里克的语气听起来很失望:“真的很想。”
父亲又说出埃里克的想法:“你准备好了一切,但该死的却下雨了!”
埃里克深深认同:“就是这样。”
短暂的沉默后,埃里克似乎松了一口气:“那好吧,以后还会有机会的。”
父亲理解和尊重的语言避免了一场无休止的争吵,埃里克坦然接受了自己的负面情绪,并试着去安慰自己。
人的情绪就像洪水。洪水来的时候,拼命地堵,“你不能生气”“你不要伤心”,常常越堵越凶。唯一的办法就是疏导它,给它宣泄的出口。理解,就是父母为孩子的情绪打开的门,孩子推开门的刹那,情绪汹涌而出,瞬间轻快无比。
然而,谁又来为父母打开那扇门?
03
熊孩子让父母气得咬牙的事例不胜枚举。有个爸爸辅导孩子做作业,结果心梗住院,做了两个心脏支架!所以父母控制不住怒火的时候怎么办?海姆·吉诺特讲了“愤怒三步法”。
第一步,陈述自己的感觉:“我不喜欢你的行为。”
第二步,描述愤怒的情绪:“我很生气。”
第三步,说出内心的想法:“看到你打你弟弟,我很生气,心里面像有团火在烧。我绝不允许你伤害他。”
三个步骤逐渐递进,一步比一步严厉,它让父母说出自己的感受,试着去理解自己、安慰自己。我们常说,每一个成年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小孩。这个小孩生气了会发脾气,高兴了会快乐地唱歌。他不懂什么大道理,也不喜欢把所有事都闷在心里。他不需要有人喂他吃饭穿衣,给他买玩具,他只需要有人为他打开一扇名为“理解”的门。
这并不容易,但可以学习。《小王子》中有句话说得好:“用心去看才看得清楚,本质的东西用肉眼是看不见的。”